自尊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自尊(self-esteem)是一种能够对个体产生多方影响的稳定而统一的人格品质,是个体对自己的欣赏、重视、认可或喜欢的程度。
自尊的概念
明确的自尊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由机能主义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威廉·詹姆斯提出。他将自尊概念融于一个简单公式:自尊=成就/抱负,及自尊的大小在于所得成就与对于成就的渴望之间的比值。其中胜任力是自尊的决定因素。这种笼统地将行为结果与自尊相联系的观点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质疑。
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两种与“能力观”相对立的自尊概念。一种是以莫里斯·罗森伯格为代表的价值观,他认为“自尊是对自我的特定事物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而高自尊即意味着“一个人认为自己足够优秀”。其中价值感是自尊的最主要成分。而仅仅将自尊视为一种内部现象的观点,同样也遭到了学界的抨击与质疑——概念的过度简化会导致部分自尊干预研究将主要着力点集中在自我感受和自我知觉的提升上,例如可能会带来自恋甚至是暴力倾向。
另一种则是以纳撒尼尔·布兰登为代表的整合观点,他认为“自尊是自信与自重的整合,是由胜任力与价值感两种成分共同组成的复杂结构”。自尊需要价值,但价值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行为结果的基础上的;自尊也需要能力,但能力必须要符合一定社会标准下的价值规范。这一观点回应了前人理论的不足之处,避免了单因素模型的过度简单化,与行为表现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实现了两派观点的整合[1]。
自尊的分类
理想自尊和现实自尊
内在自尊和外在自尊
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
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自我概念
自尊的结构
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影响因素
自尊的测量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集体自尊量表
相关书籍
- ^ 方平, 马焱, 朱文龙, & 姜媛. (2016). 自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24(9), 1427–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