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韦
陆志韦 | |
---|---|
性别 | 男 |
出生日期 | 1894年2月6日 |
出生地 | 浙江吴兴 |
逝世日期 | 1970年11月21日 |
逝世地 | 北京 |
国籍 | 中国 |
教育程度 | 博士 |
母校 | 芝加哥大学 |
陆志韦(1894年2月6日-1970年11月21日),名保琦,字志韦,浙江吴兴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会长。
人物生平
1915年留学美国。1920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博士论文《保留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Retention)。同年回国,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师后来改建国立东南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直至1926年冬。在南高、东大心理学系执教期间,先后讲授过生理心理学、系统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学大纲等课程,首次在国内介绍巴甫洛夫的学说,并引进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1921年10月6日在北京崇文门内燕京大学的礼堂与刘廷芳(1891-1947,字亶生)的妹妹刘文瑞女士举行新式婚礼,由校长司徒雷登担任主行婚礼牧师,证婚人包括范源濂、张伯苓、金邦正、韩安、陶孟和、刘廷芳、曾国治、杜威[1]。
1927年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3年到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进修,1934年归国任燕京大学校长。他曾说:“是美国人出钱办燕京大学﹐但燕京大学不是为美国办的。”“七七事变”后,1938年夏起心理学研究受阻,开始从王静如学习清代古音学和“高本汉学”。1939年起陆续在《燕京学报》发表《证〈广韵〉五十一声类》、《三四等与所谓“喻化”》、《〈说文〉〈广韵〉中间声类通转的大势》、《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和单刊"The Voiced Initial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941年8月与多名燕大教职员遭日本士兵扣押入狱。1942年5月出狱,在旧文基础上发奋著书。1943年9月完成《古音说略》初稿。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主持北京的燕京大学复校。
1949年,国民党抢救大陆学人,陆志韦拒绝离开北平。1949年年3月﹐毛泽东和中央其他主要领导同志到达北平﹐陆志韦同好多著名民主人士一道去西郊机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下,从1951年底到1952年将近半年,工作组进入燕京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得出结论:“美国人到中国办燕京大学是有政治目的的,我们要和他们划清界限”,重点批判陆志韦。[4]1952年因燕京大学解散,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遭批判(如女儿陆瑶华《控诉我的父亲陆志韦》)和迫害。1970年11月21日病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