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是一种亚临床的人格特质,特点是无法识别及形容自身及其他人的情绪[1]。述情障碍的核心特质是在情绪觉察、社会依附及人际互动上显著的失能[2]。而且,有述情障碍的人很难分辨及理解其他人的情绪,因此会没有同理心,也无法回应其他人的情绪[2]。述情障碍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0%,在一些精神相关的疾病中,也会出现这类的症状[3]。
基本信息[编辑]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在希腊语中,“a”代表“缺乏 ”,“lexi”代表“言语”,“thymos”代表“情绪”。
述情障碍现象最初被注意,是因为有心理分析家发现有些病人无法用心理方法进行治疗,因为病人声称没有感觉、没有幻觉,他们做的梦也是没有色彩的。总而言之,他们没有可以谈论的内心情绪。
临床特征:包括描述感觉有困难——不管是自己的感觉还是他人的感觉,而且关于情绪的词汇极其有限。此外,他们很难将各种情绪、情绪与身体感觉区分开,所以他们描述忐忑不安的感觉时可能会说:心跳加速、出汗、头晕,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是感到了紧张。
1972年,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彼得·西弗尼奥斯(Peter Sifneos)博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描述如下:“他们(指述情障碍的人)给人的印象是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好像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却生活在被情感主宰的社会。”
述情障碍的人并不是没有感觉,而是他们不会表达——尤其是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觉。他们完全不具备情绪智力(又称情商,EQ)的基础技能——自我意识,即意识到情绪的发生。
对于其他人而言,人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常识在述情障碍者身上完全失效,他们完全找不到情绪的线索。 当某事或某人触发了他们的感觉,他们对这种体验感到困惑和压迫,想方设法加以避免。他们的感觉令他们如坠云雾,他们感觉很“糟糕”,但难以准确地表达到底是哪一种糟糕的感觉。
述情障碍者对情绪产生最根本的困惑,常常会导致以下问题:他们抱怨自己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其实他们是受到了情绪的困扰。精神病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躯体化”(somaticizing),即把情绪的不适误认为是身体的不适(躯体化与精神躯体性疾病不一样,后者是指情绪问题引发了真正的身体疾病)。
精神病学家对述情障碍者感兴趣是为了把这种人从求医病人中剔除出来,因为他们往往会耗费医生大量时间,而最后毫无结果——事实上,述情障碍者是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寻求医学的诊断和治疗。
暂时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解释引发述情障碍的原因。Peter Sifneos博士指出其原因可能在于人脑边缘系统与新皮层(特别是语言中枢)的分离,证据:患有严重癫痫的病人为减轻症状,通过手术切断边缘系统与新皮层的联系之后,会变得情绪贫乏,如同述情障碍者,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觉,突然失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述情障碍者的困境在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感觉,就等于没有产生过这种感觉。
分类[编辑]
述情障碍目前视为是一种人格特质,有此特质的人得到其他心理疾病的风险较高,若在针对其他病症接受治疗时,也会降低对治疗有所反应的可能性[4]。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未将述情障碍视为是精神疾病。述情障碍是维度性的人格特质,每个人的程度或多或少,不尽相同。述情障碍的程度可以用一些量表来评定,例如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5]、Bermond-Vorst述情障碍问卷(Bermond-Vorst 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BVAQ)[6]、在线述情障碍问卷(Online 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OAQ-G2)[7]及观察者述情障碍量表(Observer Alexithymia Scale、OAS)[4]。述情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不同,彼此有一些共通的特征,但述情障碍没有心理病态或精神病态(psychopathy)的异常情形。
述情障碍的定义如下[8]
- 难以识别情绪,也很难分辨情绪及情绪引起的身体感觉
- 很难描述其他人的情绪
- 受限制的想象过程,可以由幻想的匮乏来证实
- 受刺激影响,面向外部的认知方式
已有研究指出述情障碍的人不到总人口的10%[9],有一个研究认为男性述情障碍的盛行率比女性要高,这可是因为男性不容易“描述情绪”所造成的,男性和女性“识别情绪”的能力大致相同,因此不是男性不容易“识别情绪”造成的问题[10]。
心理学家R. Michael Bagby及精神医学家Graeme J. Taylor认为述情障碍和心理察觉能力[11]及情绪智能[12][13]的概念有高度的负相关,而且“有强烈的实验证据证实述情障碍是稳定的人格特质,不只是某种心理疾病的结果。”[14]
- ^ Sifneos PE (1973). "Th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2 (2): 255–262. doi:10.1159/000286529. PMID 4770536.
- ^ 2.0 2.1 FeldmanHall O, Dalgleish T, Mobbs D (2013). "Alexithymia decreases altruism in real social decisions". Cortex. 49 (3): 899–904. doi:10.1016/j.cortex.2012.10.015. PMID 23245426.
- ^ Taylor GJ, Bagby, M.R., Parker, J.D.A. Disorders of Affect Regulation: Alexithymia in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Ill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 4.0 4.1 Haviland MG, Warren WL, Riggs ML (2000). "An observer scale to measure alexithymia". Psychosomatics. 41 (5): 385–92. doi:10.1176/appi.psy.41.5.385. PMID 1101562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09-17. Retrieved 2007-08-10.
- ^ Bagby, R (1994). "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I. Item selection 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38(1), 23–32".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38 (1): 23–32. doi:10.1016/0022-3999(94)90005-1. PMID 8126686.
- ^ Vorst HC, Bermond B (2001).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ermond-Vorst Alexithymia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3): 413–434. doi:10.1016/S0191-8869(00)00033-7.
- ^ Paula-Perez I (Mar 2010). "Alexitimia y sindrome de Asperger". Rev Neurol. 50 (Suppl 3): S85–9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7-27.
- ^ Taylor (1997), p. 29
- ^ Fukunishi I, Berger D, Wogan J, Kuboki T (1999). "Alexithymic traits as predictors of difficulties with adjustment in an outpatient cohort of expatriates in Tokyo". Psychological Reports. 85 (1): 67–77. doi:10.2466/PR0.85.5.67-77. PMID 1057597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7-08-12. Retrieved 2007-08-10.
- ^ Salminen JK, Saarijärvi S, Aärelä E, Toikka T, Kauhanen J (1999).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Finland".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46 (1): 75–82. doi:10.1016/S0022-3999(98)00053-1. PMID 10088984.
- ^ Taylor & Taylor (1997), pp. 77–104
- ^ Taylor (1997), p. 38
- ^ Parker, JDA; Taylor, GJ; Bagby, RM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lexithymi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 107–115. doi:10.1016/S0191-8869(00)00014-3.
- ^ Taylor (1997), p.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