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尼克效应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契可尼效应蔡氏效应,源于心理学家布卢玛·蔡加尼克的研究。它假设人们对未完成或被打断的任务的记忆要比完成任务的更好。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蔡格尼克效应被用来证明格式塔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作为感知效应出现,而且存在于认知中。

the tendency for interrupted, uncompleted tasks to be better remembered than completed tasks. Some theorists relate this phenomenon to certain gestalt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but at the level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ing (e.g., memory), rather than at the level of pure perception. [described in 1927 by Bluma Zeigarnik]
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1927年发现。她在实验中让被试做22件简单的工作,完成每件工作所需时间大致相等。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这两类工作顺序的安排是随机的,实验结束之后,立刻让被试回忆刚才所做的工作。结果发现,被试对未完成作业的记忆比已完成作业的记忆更好。这种效应的原因,心理学家解释为未完成的工作尚留有部分追求的动机,因而促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将其完成以满足动机的倾向。
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1927年发现。她在实验中分派给被试18件~20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数学题演算,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拼板等。完成这些工作所用的时间大致相等。在进行过程中只让被试完成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在中途被主试打断后改做其他工作。两类工作随机排列顺序。实验的最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刚才从事过哪些工作。结果发现,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已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43%,前者是后者的1.6倍。其原因可能是,完成一个工作需要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后,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被试的心理活动指向这个未完成的任务,因而易于回忆。工作的性质和难度,人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会影响此效应。

指对中断而未完成的工作不易遗忘的现象。此现象系由心理学家蔡加尼克(B.Zeigarnik,1900~1988)在1927年经实验研究发现,故名。未完成的工作容易留在人的记忆中,从而促使个人在心理上产生将之完成的动机。唯经研究发现,只有在压力不太大的平常工作情境之下,蔡加尼克效应才会产生。如工作承受很大压力,心情紧张,蔡加尼克效应不但不会产生,反而会产生反效应(即易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