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或称为个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用于衡量个体本身对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能力的信念的程度或强度。该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

自我效能影响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它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影响情境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念,从而强烈影响着一个人实际面对挑战的能力和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 在健康、教育和农业等投资行为方面,这些影响尤为明显和引人注目。

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人的成就感和个人幸福。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认为挑战是应该掌握的,而不是应该避免的威胁。 这些人能够更快地从失败中恢复过来,更有可能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他们在面对有威胁的情况时,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局面。 这些都与压力水平较低、易患抑郁症有关。

n.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their capability to perform in a given setting or to attain desired results, proposed by Albert Bandura as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emotional and motivational states and behavioral change. Also calle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一)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与自我能力感同义。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班杜拉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属自我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导以及面临某一任务时的身心状态。教育、管理、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能使人充分、有效地组织和执行某些行动以应付情境中的诸问题,不仅决定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某项任务,且影响其工作成绩。自我效能高者,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充满自信,在行动中预期成功:面临困境和挫折,能作持久的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由此进一步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低者缺乏自信,面对困境和挫折不作更多的努力与尝试,使行为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产生沮丧,抑郁、自责、无价值感等消极情绪和防御性行为,由此进一步降低自我效能。

指个人对自己处事能力、工作表现、挫折容忍等人格特质的综合评价,亦即个人自认在某些特定情境中能够有效地表现出适当行为的一种信念。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