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艾森克
汉斯·艾森克 | |
---|---|
性别 | 男 |
出生日期 | 1916年3月4日 |
出生地 | 德国柏林 |
逝世日期 | 1997年9月4日 |
逝世地 | 英国伦敦 |
汉斯 J. 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英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汉斯·艾森克简介[编辑]
汉斯·艾森克出生于德国柏林,病逝于英国伦敦。
他的父母都是演员,父亲长于喜剧表演,母亲则是默片演员。在他 2 岁时,父母离婚,他由祖母抚养长大。在他 18 岁时,由于拒绝加入纳粹组织而无法进入柏林大学就读,因此离开德国去国外求学。他先到法国第戎大学(Dijon University)学习文学和历史。之后去伦敦大学,他本来打算学习物理和天文学,但是由于他没有经过必须的培训,因此他面临一个选择:要么花一年时间接受基础训练,要么选择另一个他未曾听闻的专业 - 心理学。最后他选择了心理学。
1935 年开始在伦敦大学师从C.E.斯皮尔曼学习心理学,1938 年,他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 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他曾以心理学家的身份任职于磨坊山急救医院,1945 年任伦敦莫兹利医院专职心理学家。1955 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伦敦大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并兼任莫兹利和贝思莱姆皇家医院的心理学专家。期间他承担了开创临床心理学的任务,由他领导的心理学系是第一个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机构,并用于发展行为治疗的方法。
汉斯·艾森克的对心理学的研究[编辑]
艾森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格理论、测量、智力、社会态度和政治、行为发生以行为治疗,其中心领域为人格的实验研究。在伦敦大学求学期间,他受英国F.高尔顿、C.E.斯皮尔曼、C.C.伯特等人的心理测量传统的影响,开始从事智力研究。后将智力研究的方法扩展到人格研究中,创建了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他认为,人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其活动同等地受制于生物因素(遗传、生理、内分泌腺)和社会因素(历史、经济、相互作用),这观一点决定了他的思想及其研究方向。他认为,只强调生物因素或只强调社会因素都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初期他研究人格的因素分析(内向与外向、情绪不稳定性神经质倾向);社会态度的因素分析(软心肠与硬心肠、保守与革新)和政治心理学。1950 年之后,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变态心理、临床心理。他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不断地予以批判。同时以条件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并提倡行为的心理疗法,提出了莫兹利人格检查(MPI)。另外,对动机知觉、心理测量的统计分析和智力的基础等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在其《人格的维度》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他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人格维度 他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提出外 - 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 - 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 - 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他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有是统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neuroticism)。在他的用语中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他指出情绪性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他认为可以用外 - 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态人格。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Psychoticism)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他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他认为有关外(extraversion) - 内(Introversion)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实验研究,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相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他又将外 - 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两个互相垂直的人格维度,且以外 - 内倾为纬,以神经质为经(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绘制成人格结构图。艾森克在人格结构图的两维空间组织起他认为基本的 32 种人格特质,且与古代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这种人格结构的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图[编辑]
他以外 - 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 1975 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 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发展而成的。1952 年制定的莫兹利医学问卷(MMQ)是最早的人格问卷,1959 年又制定了莫兹利人格调查表(MPI),1964 年该量表又发展为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I),现在通用的 EPQ 是 1975 年制定的。EPQ 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 90 个项目)和少年(共 81 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
E - 内 - 外向;
N - 神经质,又称情绪性;
P - 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
L - 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
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 3 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 3 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 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L 虽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但它本身却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根据。
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他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计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的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
人格结构层次的假说[编辑]
艾森克还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
他把人格结构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具体)反应四个水平。最底层特殊反应水平,是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特质水平,是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最上层的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例如,由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外倾类型,由持续性、僵硬性、主观性、羞耻性、易感性等人格特质构成的内倾类型),属一般因素。
艾森克的主要著作[编辑]
-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 《人格的结构与测量》
- 《人格与个体差异》
- 《人格的维度》(1947)
- 《人格的科学研究》(1952)
- 《人的人格结构》(1953)
- 《政治心理学》(1954)
- 《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
- 《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1973第 3 版)
- 《弗洛伊德学说的实验研究》(与 H.R.魏尔逊合著,1973)
- 《人格测量》(1976)
- 《性心理学》(1979)
- 《智力的模式》(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