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积极关注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最初由斯坦利·斯坦德尔于1954年提出,后来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6年扩展和推广,是指无论一个人说什么或做什么,都给予其基本的接受和支持,特别是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背景下。

an attitude of caring, acceptance, and prizing that others express toward an individual irrespective of their behavior and without regard to the others' personal standards.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is considered conducive to the individual's self-awareness, self-worth, and personality growth; it is, according to Carl Rogers, a universal human need essential to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is the centerpiece of Rogers'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and is also emphasized in many other therapeutic approaches. Compare 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亦称“积极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疗法术语。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一种特殊的和谐关系,有助于使来访者感到被完全接纳。强调治疗者在治疗中给予来访者深厚、真诚的关怀和无条件接纳,不对来访者的情感、思想及行为进行好或坏的评判,让来访者知道自己有权产生各种感受,自由地产生情感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来访者的一切行为持赞同态度。治疗者的态度并非以全或无的形式存在,而是一个连续体。当来访者体验到治疗者的态度后就会把隐藏的情感和压抑的体验表达出来,并对自己过去被歪曲的情感和经验进行重新考察,从而发现并接受那个真实的自我,提高个体的适应程度,获得不曾有过的情感与人格成长。主要有非言语传达和言语传达两种表达方式。非言语传达指治疗者通过前倾的姿态鼓励来访者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通过适当的日光接触表达倾听:临床治疗师采用斜角安排座位:没有任何家具障碍。言语传达主要是通过倾听并重复来访者的话,同时也鼓励来访者倾诉更多的情感和压抑的体验。
一译“无条件积极关怀”,亦称“积极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心理治疗术语。治疗者在治疗中给予来访者深厚、真诚的关怀和接纳,不对来访者的情感、思想及行为进行好或坏的评判,使来访者自由地产生情感和体验而不必担心失去接纳。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是让来访者知道自己有权产生各种感受,但不意味着治疗者赞成来访者的一切行为。治疗者的这一态度以连续体而非全或无的形式存在,给来访者最充分的机会表达隐藏的情感和被压抑的体验。当来访者感受到治疗者这种无保留的理解和接纳态度后,就能对自己过去被歪曲的情感和经验进行重新考察,发现并接受那个真实的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陷,从而提高个体的适应程度,获得不曾有过的情感与人格成长。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事人中心治疗中的概念,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师对案主应有的态度。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要义是:(1)对案主所表现的一切(无论是合作的或是反抗的),均予以无条件的接纳,使案主感到心理治疗一开始即在温暖气氛之下进行:(2)对案主所陈述的一切(包括他的生活经验及痛苦心情等),均细心倾听,并表示出关怀、理解与同情的态度,无论他的陈述是否合情合理,只是倾听,不作批评。罗杰斯相信,任何人都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力,只要无条件接纳而又获得精神支持的情境,每个人都会经自我反省而恢复自我成长的功能。除心理治疗外,罗杰斯也将无条件积极关注视为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建议为父母者在教养子女时,配合孩子人格成长的需求给予关注时,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论孩子的表现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接纳、支持等,均不附带任何条件。只有在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社会气氛下,孩子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使他得以自我实现。不过,对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理论不能产生误解,不能将之误解为对孩子溺爱或放任。罗杰斯所指“无条件”的真正意义是对孩子的人格而言。为父母者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当然应该纠正,只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只可就事论事,不要附带任何条件(如不能要求孩子得考到前10名才给他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