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将于近期进行系统升级及测试,您目前浏览的网站为旧版备份,因此可能会有部分显示和功能错误,为此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图书: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作者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装帧平装
页数306
定价22.00 元
系列心理学新进展丛书
ISBN9787544407373
中图法分类号B842.1
0.00
(0票)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林祥。全书共十章,包括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概论、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视知觉、学习和记忆、语言、高级认知问题、认知障碍、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作为理论启示,采用结构和功能模拟等方法,通过对大脑的同构型和同形型模型的研究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本质。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和强调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以及联结权重的作用,对感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认知障碍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书对此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研究,并进行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第一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孕育与生成
    • 一、哲学背景
    • 二、心理学背景
    • 三、相关学科背景
  • 第二节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 一、启蒙阶段
    • 二、开始阶段
    • 三、萧条阶段
    • 四、复兴阶段

第三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

  • 第一节 麦克洛奇和匹茨的研究
    • 一、“心灵子”及其特征
    • 二、形式神经元及其逻辑特征
    • 三、麦克洛奇和匹茨的具体研究
  • 第二节 赫布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 一、赫布的研究
    • 二、赫布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罗森布拉特的研究:早期感知机
    • 一、罗森布拉特研究的指导思想
    • 二、感知机的构成及运行
    • 三、感知机的学习
    • 四、感知机收敛理论
  • 第四节 明斯基和佩帕特的研究
    • 一、对麦克洛奇和匹茨形式神经元的分析
    • 二、对罗森布拉特的感知机的分析

第四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一节 联结主义的基本含义
    • 一、联结主义模型的构成
    • 二、联结主义模型的分析
  • 第二节 联结主义模型的训练
    • 一、反向传播算法
    • 二、学习规则
  • 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基本特征
    • 一、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 二、分布式表征
    • 三、连续性和亚符号性
    • 四、很强的容错性
    • 五、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 六、抵制噪声

第五章 视知觉

  • 第一节 马尔的视觉理论
    • 一、马尔关于低水平视觉加工的观点
    • 二、马尔关于高水平视觉加工的观点
    • 三、莱凯和塞也诺斯基的视觉理论
  • 第二节 格罗斯伯格的视觉神经理论
    • 一、影响边界轮廓系统和特征轮廓系统形成的几项研究
    • 二、边界轮廓系统和特征轮廓系统模型的细节
    • 三、对边界轮廓系统和特征轮廓系统模型的评估
  • 第三节 欣顿的视觉加工理论
    • 一、欣顿形状再认模型的结构
    • 二、欣顿形状再认模型的操作
    • 三、欣顿模型对心理现象的模拟
    • 四、对欣顿模型的一般评价

第六章 学习和记忆

  • 第一节 联结主义论学习
    • 一、学习的一般原理
    • 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 第二节 联结主义论记忆
    • 一、记忆的一般原理
    • 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记忆观
  • 第三节 学习和记忆的模型操作
    • 一、霍普菲尔德网络
    • 二、波茨曼机

第七章 语言

  • 第一节 语音再认的时间延迟神经网络
    • 一、时间延迟神经网络模型
    • 二、对语音再认研究的一般评价
  • 第二节 口头言语再认的TRACE模型
    • 一、TRACE模型的结构
    • 二、TRACE模型的操作
    • 三、对TRACE模型的一般评价
    • 四、TRACE模型存在的问题
    • 五、马萨洛对TRACE模型的批评
  • 第三节 单词再认的联结主义观点
    • 一、对相互作用激活模型的一般说明
    • 二、相互作用激活模型的功能性特征
    • 三、对模型的约束
    • 四、从拼写到发音
    • 五、对相互作用激活模型的一般评价
    • 六、相互作用激活模型与TRACE模型的比较
    • 七、马萨洛对相互作用激活模型的批评
    • 八、NETtalk模型
  • 第四节 关于单词命名的模型
    • 一、塞登伯格和麦克莱兰德模型的结构
    • 二、模型的训练和操作
    • 三、双重路径观点的修正
    • 四、对塞登伯格和麦克莱兰德模型的初步分析
    • 五、多模块网络

第八章 高级认知问题

  • 第一节 英语动词过去式的学习
    • 一、心理学的证据
    • 二、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的模型模拟
    • 三、对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模型的批评
    • 四、一些扩展性研究
  • 第二节 句子分析
    • 一、语义中的个案角色分派
    • 二、运用相互激活和竞争的模型来分析句子
    • 三、运用修订后的埃尔曼回归网络来分析句子
    • 四、回归自联想记忆模型对句子的分析
  • 第三节 思维与推理
    • 一、反思性推理
    • 二、类似性推理
    • 三、混合系统和高水平认知

第九章 认知障碍

  • 第一节 阅读障碍
    • 一、外周性诵读困难
    • 二、中枢性诵读困难
    • 三、对阅读障碍的模拟
    • 四、对受损网络的心理语言学的总结性说明
  • 第二节 其他语言障碍
    • 一、对失语症的模拟研究
    • 二、对拼写障碍的模拟研究
    • 三、对失认症的模拟研究
  • 第三节 双重分离
    • 一、武德的双重分离观点
    • 二、对武德模型的评价

第十章 对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 第一节 联结主义的神经学合理性
    • 一、联结主义具有的神经学合理性
    • 二、对联结主义神经学合理性的评价
  • 第二节 联结主义的心理学合理性
    • 一、联结主义模型在发展心理方面的合理性
    • 二、联结主义模型在语言心理方面的合理性
    • 三、联结主义模型在思维、推理方面的合理性
  • 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方法论可行性
    • 一、结构和功能模拟
    • 二、灰箱方法
    • 三、还原论的研究策略
  • 第四节 联结主义理论与符号加工理论的争论
    • 一、在一般认知问题上的争论
    • 二、争论的本质
  • 第五节 联结主义的未来走向
    • 一、联结主义的贡献
    • 二、联结主义的局限
    • 三、联结主义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