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png
原作名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作者
  • 杰伊·R·格林伯格
  • 斯蒂芬·A·米歇尔
译者王立涛
审校郑禹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装帧平装
页数396
定价78.00 元
系列精神分析经典著作译丛
ISBN9787567583474
中图法分类号B84-065
Pdf.svg
0.00
(0票)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杰伊·R·格林伯格(Jay R.Greenberg),[美]斯蒂芬·A·米歇尔(Stephen A.Michell)。本书系统介绍了客体、客体关系的由来,以及客体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一本了解精神分析的必读书籍,一本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精神分析理论的现状,因其复杂性与异质性,似乎总是令学生与临床医生感到不知所措。与过去的观念相比,精神分析治疗近来已成为治疗更广范围内病人的选择。新病人带来新的临床资料,反过来形成新的理论。结果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立场,均具有截然不同的概念发展的路线以及独特的语言,令分析师怦然心动。各“学派”之间的交流是极少的。其拥护者为了使概念上的复杂性具有秩序,经常宣称某个立场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导致与其他理论观点进行整合、综合与比较的尝试都显得没有必要。对这种情况的澄清颇费周章。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精神分析领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以及临床医生们必读的经典之作。全书采用一种“比较精神分析”的方法,试图提供一个概念的框架,竞争理论之间的混乱可以在其中得以澄清。比较精神分析有助于理论家和学习理论的学生明了集中与发散的重要领域,各种精神分析学派之间的隔离以及每个学派的内在复杂性使得这些领域模糊不清。通过总结关于许多临床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的含意,有助于临床医生的工作,从而为理论整合与实践提供结构。

引言
第一部分 起源

1. 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模型

  • 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模型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驱力结构模型

  • 恒定性原则、情感理论和防御模型
  • 愿望模型
  • 驱力结构模型的出现
  • 客体的本质与形成
  • 驱力结构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其应用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调整的策略

  • 驱力和恒定性原则的本质:变化的观点
  • 焦虑的作用与后期的情感理论
  • 发展史、结构模型与客体关系理论

4. 人际精神分析

  • 艾瑞克·弗洛姆:人文精神分析
  • 沙利文与弗洛姆:对比
第二部分 另类

5. 梅兰妮·克莱因

  • 克莱因理论的各个阶段
  • 客体的起源与本质
  • 重大的元心理学转变:驱力的本质
  • 克莱因系统的贡献与局限

6. W·R·D·费尔贝恩

  • 动机理论
  • 发展理论
  • 心理的结构化
  • 心理病理学理论
  • 费尔贝恩与克莱因
  • 费尔贝恩与沙利文
  • 费尔贝恩系统的局限
  • 后记:巴林特与鲍尔比的人际结构模型

7. D·W·温尼科特与哈里·冈特瑞普

  • D·W·温尼科特
  • 哈里·冈特瑞普
  • 正确看待关系模型
第三部分 调和

8. 海因茨·哈特曼

  • 精神分析:普通心理学
  • 重新定义的精神分析
  • 动机与现实
  • 环境
  • 快乐与现实
  • 结构学说与经济学说的考虑
  • 两个模型之间:评论

9. 玛格丽特·马勒

  • 从自闭状态到个体化
  • 马勒与哈特曼
  • 共生与驱力:调和的研究
  • 作为过渡理论家的马勒
  • 结论:基本歧义

10. 伊迪思·雅各布森与奥托·柯恩伯格

  • “自体”与“客体世界”
  • 从自恋到身份形成
  • 情感、快乐与心理经济学原则
  • 自我心理学家的难以捉摸的“第三驱力”
  • 对于精神分析技术的处理
  • 雅各布森及其追随者
  • 奥托·柯恩伯格
  • 体验、关系与心理结构
  • 正确看待驱力结构模型
第四部分 影响

11. 混合模型策略:海因茨·科胡特与约瑟夫·桑德勒

  • 海因茨·科胡特
  • 约瑟夫·桑德勒的混合模型

12. 诊断与技术:深层分歧

  • 模型与心理诊断
  • 模型与精神分析技术
  • 模型:深层分歧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