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法律心理学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法律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jpg
作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装帧平装
页数248
定价34.00 元
系列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ISBN9787567540903
中图法分类号D90-054
Ebook.svg
0.00
(0票)

法律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图书,由乐国安、李安、杨群编著。本书阐述法律心理学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如何回答法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法律与心理学的结合;行为模式;辨认;讯问与供述等11部分。

中国心理学专家向世界讲述法律心理学,反映中国学者的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

法律心理学是用心理现象来解释法律问题的一种学问或一门科学,它是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社会环境下,在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下,“法律心理学”成为了当前“最 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本书是《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中的《法律心理学》分册,其内容包括法律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证言、辨认、讯问和供述、犯罪人特征描述、司法决策、测谎、法律相关心理的评估、罪犯心理矫正与治疗、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和恢复等议题。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法律心理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如何回答法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本书可供高校法学和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法律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法律心理学——心理学家的自说自话(自序)

1 绪论——法律与心理学的结合

    • 1.1.1 几个术语的界定
    • 1.1.2 法律心理学的产生
    • 1.1.3 法律心理学的形成
    • 1.1.4 早期法律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1.1.5  20世纪后的统合——融入法律现实主义

2 行为模式

  • 2.1 行为模式的人性论
    • 2.1.1 精神分析学的人性行为观
    • 2.1.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行为观
  • 2.2 行为模式的外部决定论
    • 2.2.1 个体为什么产生行为
    • 2.2.2 个体行为发生机制
  • 2.3 行为模式的认知观
    • 2.3.1 社会学习理论
    • 2.3.2 社会格式塔
    • 2.3.3 建构主义
    • 2.3.4 信息加工理论

3 证言

  • 3.1 证言形成的心理机制
    • 3.1.1 证言的认识机制
    • 3.1.2 证言的表达机制
  • 3.2 证言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 3.2.1 对成年证人的影响
    • 3.2.2 对儿童证言的影响
  • 3.3 儿童证言
    • 3.3.1 儿童证人的资格
    • 3.3.2 儿童证言真实性
  • 3.4 认知询问技术(CIT)

4 辨认

  • 4.1 面孔认知与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
    • 4.1.1 面孔再认模型
    • 4.1.2 面孔记忆的改变
    • 4.1.3 面孔记忆的异族效应
  • 4.2 辨认方法及其应遵循的规则
    • 4.2.1 辨认方法
    • 4.2.2 操作规则
  • 4.3 错误辨认与辨认评估
    • 4.3.1 实践中的错误辨认现象
    • 4.3.2 对辨认的评估

5 讯问与供述

  • 5.1 供述的心理学基础
    • 5.1.1 犯罪嫌疑人的人性假设
    • 5.1.2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拒绝供述的心理原因——态度
  • 5.2 讯问的策略
    • 5.2.1 讯问策略的心理学原理——态度改变
    • 5.2.2 讯问的具体策略设计
  • 5.3 虚假供述与讯问质量的提高
    • 5.3.1 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
    • 5.3.2 讯问质量的提高

6 犯罪人特征描述

  • 6.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概述
    • 6.1.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概念与目标
    • 6.1.2 侦查中犯罪人特征描述的两种取向
  • 6.2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方法与程序
    • 6.2.1 犯罪现场分析法
    • 6.2.2 行为证据分析法
  • 6.3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评估与提高
    • 6.3.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评估
    • 6.3.2 犯罪人特征描述效果的提高

7 司法决策

  • 7.1 司法决策的理论模型
    • 7.1.1 司法决策的理性模型
    • 7.1.2 司法决策的直觉模型
    • 7.1.3 司法决策的双加工模型
  • 7.2 影响司法决策的因素
    • 7.2.1 经验直觉因素
    • 7.2.2 情绪因素
    • 7.2.3 专业知识和训练以及理性监控
  • 7.3 司法决策的神经机制
    • 7.3.1 司法决策和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比较
    • 7.3.2 刑事司法决策的认知神经模型

8 测谎

  • 8.1 行为心理测谎技术
    • 8.1.1 什么是谎言
    • 8.1.2 行为观察
    • 8.1.3 言语内容效度分析
  • 8.2 心理生理测谎技术
    • 8.2.1 心理生理测谎的常用范式
    • 8.2.2 多导生理记录仪(the polytraph detector)与测谎
    • 8.2.3  ERP技术与测谎
    • 8.2.4  fMRI技术与测谎
  • 8.3 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8.3.1 测谎证据的实际应用
    • 8.3.2 测谎技术的未来发展

9 法律相关心理的评估

  • 9.1 法律能力的评估
    • 9.1.1 刑事责任能力
    • 9.1.2 民事行为能力
    • 9.1.3 其他法定能力
  • 9.2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 9.2.1 精神疾病的界定与诊断标准
    • 9.2.2 精神分裂症
    • 9.2.3 妄想障碍
    • 9.2.4 心境障碍
    • 9.2.5 人格障碍
    • 9.2.6 精神发育迟滞
  • 9.3 人身危险性评估
    • 9.3.1 人身危险性定义
    • 9.3.2 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10 罪犯心理矫正与治疗

  • 10.1 罪犯心理矫正概述
    • 10.1.1 罪犯心理矫正的历史发展
    • 10.1.2 罪犯心理矫正的目标
  • 10.2 监禁的心理后果
    • 10.2.1 监禁引起的一般性心理后果
    • 10.2.2 监禁对青少年罪犯的影响
  • 10.3 罪犯的心理学分类
    • 10.3.1 罪犯分类系统的目的
    • 10.3.2 罪犯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 10.4 罪犯心理矫正方法
    • 10.4.1 心理动力学治疗
    • 10.4.2 行为治疗
    • 10.4.3 认知治疗
    • 10.4.4 愤怒管理(Anger Treatment)
    • 10.4.5 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11 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11.1 受害人的心理创伤
    • 11.1.1 典型的犯罪受害者创伤反应
    • 11.1.2 特殊犯罪受害者的创伤反应
    • 11.1.3 影响受害人创伤的风险因素
  • 11.2 受害人的心理恢复
    • 11.2.1 认知行为疗法
    • 11.2.2 应用于儿童受害者的心理恢复技术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