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参考文献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说明:1.在中文文献中,“Erich Fromm”有三种译法,即“弗罗姆”、“弗洛姆”和“佛洛姆”,为统一起 见,本书只用一种译法。2.下述文献中,凡注明两个出版年代者,一个为初版年代,另一个为本书作者所参 考的译本或重印本出版年代。

  • 马克思(1975):《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1963):《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1979):《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 王元(1996):《弗罗姆“人性异化论”探析》。《福建学刊》,2 期。
  • 王元明(1990):《弗罗姆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王启康(1989):《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学探新》,3 期。
  • 王登峰(1992):《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新发展》。《心理学动态》,2 期。
  • 车文博(主编,1992):《弗洛伊德主义论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车文博(1996):《西方心理学史》。台北:东华书局。
  • 车文博(1997):《人本主义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
  • 戈布尔(吕明等译,1987):《第三思潮》。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巴尔扎克(傅雷译,1978):《幻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布勒等(陈宝铠译,1990)《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 叶浩生(1994):《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叶浩生(主编,1997):《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弗罗姆(关山译,1980):《弗罗姆的最后谈话》。《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2 期。
  • 弗罗姆(赵鑫珊译,1981):《弗罗姆谈西方社会人的前途问题》。《哲学译丛》,2 期。
  • 弗罗姆(涂纪亮等译,1983):《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载于《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
  • 弗罗姆(申荷永译,1986):《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叶颂寿译,1986):《梦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 弗罗姆(晨欣等译,1989):《梦的精神分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孙依依译,1986):《爱的艺术》。北京:工人出版社。
  • 弗罗姆(张燕译,19850):《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尚新建译,1986):《弗洛伊德的使命》。北京:三联书店。
  • 弗罗姆等(孟祥森译,1986):《禅与心理分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弗罗姆等(洪修平译,1989):《禅宗与精神分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 弗罗姆(王建朗等译,1987):《说爱》。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罗原译,1988):《生命之爱》。北京:工人出版社。
  • 弗罗姆(陈学明译,1987):《逃避自由》。北京:工人出版社。
  • 弗罗姆(许和平等译,1988):《对自由的恐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弗罗姆(关山译,1988):《占有还是生存》。北京:三联书店。
  • 弗罗姆(杨慧译,1989):《占有或存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弗罗姆(许俊达等译,1988):《精神分析的危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弗罗姆(孙依依译,1988):《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
  • 弗罗姆(陈学明译,1988):《寻找自我》。北京:工人出版社。
  • 弗罗姆(欧阳谦译,1988):《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弗罗姆(孙恺详译,1994):《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郑维川译,1988):《精神分析与宗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都本伟等译,1988):《人之心》。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弗罗姆(孙月才等译,1989):《人心》。北京:商务印书馆。
  • 弗罗姆(黄颂杰主编,1989):《弗罗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弗罗姆(王泽应等译,1991):《人的呼唤》。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刘文英(1989):《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翔平(1993):《生命与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孙名之(1987):《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期。
  • 李青宜(1990):《“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
  • 戴明等(刘建荣等译,1991):《梦境与潜意识》。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
  • 张国珍(1988):《论弗罗姆的社会性格概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期。
  • 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陈学明(1989):《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欧力同、张伟(1990):《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
  • 季塔连科(1986):《弗罗姆: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 期。
  • 金戈(1989):《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心理学探新》,3 期。
  • 波波娃(张雅平译,1992):《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教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钟友彬(1988):《中国心理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科恩(陈荷清、范岱年译,1988):《辩证唯物论与卡尔纳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施良方(199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袁义江、李素新(1988):《评弗罗姆心理革命的思想基础:社会无意识理论》。《重庆社会科学》,5 期。
  • 顾晓鸣(1990):《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徐崇温(1982):《“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爱因斯坦(1979):《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 高觉敷(主编,1982):《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高觉敷(主编,1987):《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郭永玉(1990:《论弗罗姆的性格学》。《教育研究与实验》,4 期。
  • 郭永玉(1993):《论弗罗姆心理学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教育研究与实验》,1 期;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6 期。
  • 郭永玉(1993):《论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研究》,4 期。
  • 事永玉(1994):《论弗洛伊德的悲剧人格》。《心理学探新》,2 期。
  • 郭永玉(1994):《狂欢、舞蹈、摇滚乐与社会无意识》。《社会心理研究》,4 期。
  • 郭水玉(1995):《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国外社会科学》,12 期特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6,6 期。
  • 郭永玉(1996):《弗罗姆社会心理学的逻辑体系》。《社会心理研究》,2 期。
  • 郭永玉(1996):《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期。
  • 郭永玉(1997):《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 期。
  • 郭永玉(1997):《精神分析梦论的三个里程碑》。《医学与哲学》,3 期。
  • 郭永玉(1997):《“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5 期。
  • 宾克菜(马元德等译,1984):《理想的冲突》。北京:商务印书馆。
  • 舒尔兹(李文恬译,1988):《成长心理学》。北京:三联书店。
  • 普列汉诺夫(196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北京:三联书店。
  • 歌德(钱春绮译,1982):《歌德诗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歌德(董问樵译,1983):《浮士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Evans, R. I. (1966). Dialogue with Erich Fromm. New York: Harper & Row. Fine, R. (1979). A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Frmm, E. (1941/1961 ). Escape from freedo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Fromm, E. (1947/1986). Man for 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 Fromm, E. (1950). 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Fromm, E. (1951/1957). The 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tales, and myth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 Fromm, E. (1955/1965). The sane socie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Fromm, E. (1956/1974).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 Fmmm, E. (1959 /1978). Sigmund Freud’s miss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 Fromm, E., Suzuki, D. T., & Martino, R. de. (1960). Zen Buddhism and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s.
  • Fromm, E. (1961/1982). Marx’s concept of man.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 Fromm, E. (1962/1985). 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 Fromm, E. (1963). 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1st ed. in German, 1931.)
  • Fromm, E. (1964). The heart of 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 Fromm,E. (1968). The revolution of hope. New York: Harper & Row.
  • Fromm,E. & Xirau, R., eds. (1968).The nature of man. New York: Macmillan.
  • Fromm, E. (1970). 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essays on Freud, Marx,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Fromm, E., & Maccoby, M. (1970).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Fromm, E. (1973).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New York: Fawcett Crest.
  • Fromm, E. (1986). For the love of lif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Hausdorff, D. (1972). Erich Fromm. Boston: Twayne.
  • Meinert, H. (1984). Frankfurts geschichte. Frankfurt: Ffm.
  • Wolman, B. B. (1981). Contemporary theories and systems in 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