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华人本土心理学
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jpg
作者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装帧平装
页数472
定价58.00 元
系列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
ISBN9787562443728
中图法分类号C95
Pdf.svg
0.00
(0票)

华人本土心理学(下册)》是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图书,由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

在台湾、香港及大陆三地,华人本土化心理学的推动与研究已有大约三十年的历史,在方法改进、理论建构、及实征研究三方面皆有相当的成就。全书共有二十六章,组成九编,第一至五编为上册,第六至九编为下册。

第六编 人际关系与互动

第十四章 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 杨中芳、彭泗清

  • 一、过去有关关系与人情的研究
  • 二、人际交往的本土模式
  • 三、关系与人情的重新构念化
  • 四、未来研究方向
  • 五、总结

第十五章 人际和谐与人际冲突 黄囇莉

  • 一、前言
  • 二、西方主流心理学以“冲突”为研究核心
  • 三、“和谐”与“冲突”在华人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 四、有关华人之“和谐”与“冲突”的研究
  • 五、“人际和谐与冲突之动态模式”:华人本土化之理论模式
  • 六、结语

第十六章 人际关系中的缘观 杨国枢

  • 一、中国人的宿命观与命运观
  • 二、传统中国人之缘观的概念分析
  • 三、缘在传统社会中的功能
  • 四、现代华人之缘观的实证分析
  • 五、缘观的现代化及变迁方向
  •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第十七章 忍的心理与行为 李敏龙、杨国枢

  • 一、在传统思想中的忍
  • 二、忍的概念分析
  • 三、研究一:忍的谚语研究
  • 四、研究二:忍的开放性问卷研究
  • 五、综合讨论


第七编 价值观与心理变迁

第十八章 华人价值研究 王丛桂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价值观实证研究的主要概念与理论
  • 三、近代心理学及社会科学有关华人价值观的研究
  • 四、本土价值研究的共同问题与改进建议

第十九章 成就动机与成就观念:华人文化心理的探索 余安邦

  • 一、前言
  • 二、华人之成就动机的性质与测量
  • 三、大传统文化的成就观念: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例
  • 四、小传统文化的成就观念:以台湾常民为例
  • 五、成就的意义:文化心理学的考察
  • 六、结论

第二十章 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 杨国枢

  • 一、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研究背景及理念
  • 二、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研究策略
  • 三、华人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测量工具的建立
  • 四、社会变迁下的心理变迁
  • 五、传统与现代心理特征能否并存
  • 六、未来研究的方向与课题


第八编 组织心理与行为

第二十一章 华人企业组织中的领导 郑伯壎、黄敏萍

  • 一、前言
  • 二、华人企业组织的特征
  • 三、家族主义与企业经营
  • 四、家长权威与领导行为
  • 五、关系差异与领导行为
  • 六、结论:华人组织领导的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十二章 华人企业组织中的忠诚 郑伯壎、姜定宇

  • 一、西方的组织忠诚研究
  • 二、华人的组织忠诚研究
  • 三、西方与华人组织忠诚的统整

第二十三章 华人的工作动机与态度 刘兆明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策略与方法
  • 三、研究过程与初步成果
  •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课题

第二十四章 中国人的分配正义观 张志学

  • 一、华人社会正义的研究现况
  • 二、影响分配正义的因素
  • 三、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分配正义上的差别
  • 四、中国人之正义观的本质
  •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九编 心理疗法与宗教经验

第二十五章 本土化的心理疗法 余德慧

  • 一、心理治疗的正本清源
  • 二、本土心理疗法的正当性:如何认清本土心理治疗的性质与意义
  • 三、喻明系统:文化与心理治疗的中界
  • 四、如何嫁接
  • 五、两种心理治疗之道:伦理与心性的同体异面
  • 六、伦理治疗的存有性
  • 七、知识分子的自我锻炼(self-empowering):性理存养与节操
  • 八、百姓日用即道
  • 九、民俗社会的象征疗法:庙祈、乩童、灵疗与算命
  • 十、心性治疗
  • 十一、传统背立反转的治疗技术
  • 十二、中西心理疗法的接合策略

第二十六章 华人的宗教经验与行为 刘宏信、余德慧

  • 一、引言:宗教经验的基本形式
  • 二、如何认识华人的宗教经验
  • 三、华人传统宗教观
  • 四、华人宗教社群的形态与活动——以台湾民间信仰为例
  • 五、华人的宗教信仰历程——制度性宗教研究与普化性宗教研究
  • 六、结论
本书编者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