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动机心理学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动机心理学
动机心理学(人邮版).jpg
原作名Motivation Science
作者
译者郭书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普华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装帧平装
页数387
定价98.00 元
ISBN9787115530028
中图法分类号B842.6
Pdf.svg
0.00
(0票)

动机心理学》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美】梅利莎·伯克利(Melissa Burkley)。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学习成功者的“成功之道”,甚至模仿他们变得优秀的方法和路径。但是,结果却常常显而易见,我们通常不会像他人那样成功。为什么通过模仿很难让我们变得真正优秀?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表面现象而成功者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即动机,我们根本无法模仿。

动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其内涵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以及能从做这件事中获得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动机领域比过去复杂得多。在本书中,作者对动机的研究不固于生物学方面,还强调了认知、情绪、目标、神经科学和潜意识的综合影响;此外还突显了动机领域的跨学科性质,不仅包括心理学,还包括教育、健康、商业和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介绍经典和现代的研究动机的方法并以有趣、动态、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式传达这些信息。因此,本书可谓一部有关动机的全面、科学和前沿的著作。

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心理学博士,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动机和自我调节,近期研究侧重于自我在动机中的作用和动机量表的研制。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和《自我与认同》(Self and Identity)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和《美国心理学会通讯》(APA Monitor)曾对其研究进行报道。

梅利莎·伯克利(Melissa Burkley)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心理学博士,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隐性偏见、污名、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家全国性媒体(如《纽约时报》、奥普拉电台)曾对其研究进行报道。她也为《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和《今 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撰写博客。

第1章 动机科学
  • 1.1 什么是动机
    • 1.1.1 动机是面向未来的
    • 1.1.2 动机的定义
    • 1.1.3 目标与动机
  • 1.2 为什么动机重要

第2章 动机的哲学起源

  • 2.1 古希腊哲学家
    • 2.1.1 柏拉图
    • 2.1.2 亚里士多德
    • 2.1.3 斯多葛学派
  • 2.2 中世纪和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
    • 2.2.1 圣·奥古斯丁
    • 2.2.2 圣·托马斯 阿奎那
    • 2.2.3 勒内·笛卡儿
    • 2.2.4 托马斯·霍布斯
    • 2.2.5 约翰·洛克
    • 2.2.6 大卫·休谟
  • 2.3 启蒙时代
    • 2.3.1 杰里米·边沁
    • 2.3.2 伊曼纽尔·康德
    • 2.3.3 亚瑟·叔本华

第3章 动机的心理学起源

  • 3.1 意志
    • 3.1.1 詹姆斯对意志研究的贡献
    • 3.1.2 其他先驱者的贡献
  • 3.2 本能
    • 3.2.1 达尔文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3.2.2 詹姆斯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3.2.3 麦独孤对本能研究的贡献
    • 3.2.4 其他观点
    • 3.2.5 本能的衰落
  • 3.3 驱力
    • 3.3.1 弗洛伊德对驱力的贡献
    • 3.3.2 赫尔对驱力的贡献
    • 3.3.3 本能与驱力
  • 3.4 人格
  • 3.5 激励
  • 3.6 认知
  • 3.7 动机科学的衰落与崛起

第4章 人类核心动机

  • 4.1 核心动机驱动人类行为
    • 4.1.1 生理需求
    • 4.1.2 心理需求
  • 4.2 核心动机的标准
  • 4.3 自决理论
    • 4.3.1 自决理论与目标
    • 4.3.2 我们需要同时拥有自主、能力和归属动机吗
    • 4.3.3 对自决理论的批评
  • 4.4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 4.4.1 内在动机
    • 4.4.2 外在动机

第5章 自主

  • 5.1 自主需求
    • 5.1.1 紧急按钮效应
    • 5.1.2 控制比金钱更重要吗
    • 5.1.3 自主需求引发行为
    • 5.1.4 自主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5.1.5 自主具有普遍性
  • 5.2 归因理论
    • 5.2.1 归因类型
    • 5.2.2 影响归因的因素
  • 5.3 过度合理化效应
    • 5.3.1 过度合理化效应举例
    • 5.3.2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原因
  • 5.4 控制幻觉
    • 5.4.1 选择对控制幻觉的影响
    • 5.4.2 结果序列对控制幻觉的影响
  • 5.5 奇幻思维
    • 5.5.1 蔑视命运
    • 5.5.2 心控术
  • 5.6 对失去自主的反应
    • 5.6.1 逆反
    • 5.6.2 习得性无助
  • 5.7 放弃控制

第6章 能力

  • 6.1 能力需求
    • 6.1.1 能力需求引发行为
    • 6.1.2 能力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6.1.3 能力需求具有普遍性
  • 6.2 能力需求表达的差异性
    • 6.2.1 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
    • 6.2.2 本质论与递增论
    • 6.2.3 自我效能感
    • 6.2.4 心流
  • 6.3 自我的作用
    • 6.3.1 目标融合
    • 6.3.2 自尊
  • 6.4 自我评价动机
    • 6.4.1 社会比较理论
    • 6.4.2 自我评价:做真实的自己
    • 6.4.3 自我验证:肯定自己
    • 6.4.4 自我增强:让自己感觉良好
    • 6.4.5 自我提高:让自己变得更好
    • 6.4.6 这么多的动机,这么少的时间
  • 6.5 对丧失能力的反应
    • 6.5.1 自利归因偏差
    • 6.5.2 自我设阻
    • 6.5.3 找借口

第7章 归属

  • 7.1 归属需求
    • 7.1.1 归属需求引发行为
    • 7.1.2 归属需求产生积极的结果
    • 7.1.3 归属需求具有普遍性
  • 7.2 社会计量理论
  • 7.3 如何获得并保持归属感
    • 7.3.1 亲和力
    • 7.3.2 能力
  • 7.4 在群体中满足归属需求
    • 7.4.1 社会认同理论
    • 7.4.2 恐惧管理理论
    • 7.4.3 最 优特性理论
  • 7.5 在网络空间满足归属需求
    • 7.5.1 网络空间对归属感有利还是有害
    • 7.5.2 网络空间是否会减少面对面的接触
  • 7.6 对失去归属的反应
    • 7.6.1 研究者如何研究排斥现象
    • 7.6.2 对排斥的内部反应
    • 7.6.3 对排斥的行为反应
    • 7.6.4 对排斥的长期反应

第8章 目标设定

  • 8.1 目标
    • 8.1.1 什么是目标
    • 8.1.2 为什么目标很重要
    • 8.1.3 目标从何而来
    • 8.1.4 目标是如何组织的
  • 8.2 目标特征
    • 8.2.1 期望与价值
    • 8.2.2 目标难度
    • 8.2.3 目标具体性
    • 8.2.4 目标难度和目标具体性的共同作用
    • 8.2.5 目标距离
    • 8.2.6 趋近目标与回避目标
    • 8.2.7 非动机因素
  • 8.3 目标承诺
    • 8.3.1 目标承诺的原因和结果
    • 8.3.2 提升目标承诺度的心理策略
    • 8.3.3 对不间断目标的承诺
  • 8.4 动机过程
    • 8.4.1 四个动机阶段
    • 8.4.2 目标心态
  • 8.5 目标冲突
    • 8.5.1 目标冲突的类型
    • 8.5.2 目标屏蔽

第9章 目标规划

  • 9.1 动机过程的目标规划阶段
  • 9.2 从意向到行动
  • 9.3 执行意向
    • 9.3.1 执行意向的益处
    • 9.3.2 执行意向的代价
    • 9.3.3 加强执行意向的因素
  • 9.4 改善目标规划的因素
    • 9.4.1 灵活性
    • 9.4.2 问责制
  • 9.5 目标规划中的常见错误
    • 9.5.1 规划谬误
    • 9.5.2 感知专业性
    • 9.5.3 损失规避
  • 9.6 当规划失败时

第10章 为目标奋斗

  • 10.1 目标奋斗阶段
  • 10.2 自我调节
  • 10.3 标准
    • 10.3.1 可能自我
    • 10.3.2 自我差异理论
    • 10.3.3 调节焦点
    • 10.3.4 自我意识理论
  • 10.4 监控
    • 10.4.1 控制论机制
    • 10.4.2 TOTE 模型
    • 10.4.3 监控的益处
    • 10.4.4 监控困难
  • 10.5 力量
    • 10.5.1 延迟满足
    • 10.5.2 有限资源模型
    • 10.5.3 避免自我控制失败
    • 10.5.4 提高自我控制
  • 10.6 目标解除
    • 10.6.1 无法解除目标的原因
    • 10.6.2 促进目标解除
  • 10.7 动机过程的神经科学
    • 10.7.1 目标设定的神经科学
    • 10.7.2 目标规划的神经科学
    • 10.7.3 目标奋斗的神经科学

第11章 自动动机

  • 11.1 潜意识的影响
  • 11.2 显意识思维系统与潜意识思维系统
  • 11.3 自动激活模型
    • 11.3.1 自动目标激活
    • 11.3.2 自动目标管理
  • 11.4 自动目标追求的意外触发
    • 11.4.1 内隐自我主义
    • 11.4.2 拟人化
    • 11.4.3 具身认知
    • 11.4.4 他人的影响
  • 11.5 自动目标追求的结果
    • 11.5.1 无意识目标对情绪的影响
    • 11.5.2 无意识目标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 11.6 让目标变自动

第12章 情绪

  • 12.1 什么是情绪
  • 12.2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 12.3 生物学观点
    • 12.3.1 詹姆斯 - 兰格理论
    • 12.3.2 坎农 - 巴德理论
  • 12.4 认知观点
    • 12.4.1 辛二氏认知标签理论
    • 12.4.2 评价理论
  • 12.5 先有认知还是先有情绪
  • 12.6 情绪的神经科学
    • 12.6.1 前扣带回
    • 12.6.2 杏仁核
  • 12.7 情绪有哪些类型
    • 12.7.1 核心情绪
    • 12.7.2 积极情绪
  • 12.8 情绪的目的是什么
    • 12.8.1 情绪提供反馈
    • 12.8.2 情绪促进归属感
    • 12.8.3 情绪指导思维
    • 12.8.4 情绪指导行为
  • 12.9 情绪调节

第13章 个体差异

  • 13.1 个体动机差异
  • 13.2 成就动机
    • 13.2.1 成就动机的测量
    • 13.2.2 成就动机的结果
  • 13.3 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
  • 13.4 趋近气质与回避气质
  • 13.5 评估与行动
  • 13.6 冲动
  • 13.7 特质自我控制
  • 13.8 毅力
  • 13.9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 13.9.1 尽责性
    • 13.9.2 外倾性
    • 13.9.3 神经质
  • 13.10 乐观与悲观
  • 13.11 求知动机
    • 13.11.1 闭合需求
    • 13.11.2 认知需求

第14章 环境的影响

  • 14.1 环境的力量
  • 14.2 行为主义
    • 14.2.1 行为主义原则
    • 14.2.2 运用行为主义原则
  • 14.3 驱力理论
    • 14.3.1 驱力理论的原则
    • 14.3.2 对赫尔驱力理论的批评
  • 14.4 唤醒理论
    • 14.4.1 唤醒理论的原则
    • 14.4.2 对唤醒理论的批评
  • 14.5 社会环境
    • 14.5.1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 14.5.2 去个性化
    • 14.5.3 社会惰化
    • 14.5.4 社会权力
  • 14.6 个人与环境因素

第15章 动机科学与健康

  • 15.1 保持健康体重
    • 15.1.1 环境影响
    • 15.1.2 享乐型饥饿与自我控制的斗争
    • 15.1.3 节食
  • 15.2 酗酒
    • 15.2.1 把喝酒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方式
    • 15.2.2 喝酒改变动机
  • 15.3 有效的健康干预
    • 15.3.1 减少冲动的欲望
    • 15.3.2 加强自我控制
  • 15.4 压力与应对
    • 15.4.1 压力产生的原因
    • 15.4.2 压力带来的后果
    • 15.4.3 应对压力
  • 15.5 寻找幸福
    • 15.5.1 培养积极情绪
    • 15.5.2 减少通勤时间
    • 15.5.3 应该把幸福作为目标吗

第16章 动机科学与财富

  • 16.1 购买行为
    • 16.1.1 影响消费冲动的因素
    • 16.1.2 对消费冲动加强控制的因素
  • 16.2 财务决策中的不理性
    • 16.2.1 无意识思维与财务决策
    • 16.2.2 损失规避
    • 16.2.3 禀赋效应
    • 16.2.4 是否只有人类会做出不理性的财务决策
  • 16.3 金钱激励
  • 16.4 金钱与幸福
    • 16.4.1 购买回忆,而不是物品
    • 16.4.2 把快乐分解
    • 16.4.3 现在付款,以后享受
    • 16.4.4 不要保修
致谢

其他版本或同名书籍

动机心理学
法尔克·莱茵贝格
—个特定的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下,究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他/她的行为究竟是受什么力量影响的?他/她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他/她的决心又有多坚定?……
PDF
动机心理学
Herbert L. Petri、John M. Govern
本书作者站在公允的立场上选用各家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而没有偏向一家之言。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一本有关动机的教科书应该详尽涵盖不同专业和背景的理论家所提出的理论观……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