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人格科学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人格科学
人格科学.jpg
原作名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作者
  • [美] L·A·珀文
译者周榕 / 陈红 / 杨炳钧 / 梁秀清
审校黄希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8月
装帧平装
页数570
定价44.00 元
系列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ISBN9787561726525
中图法分类号B848
Pdf.svg
0.00
(0票)

人格科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L·A·珀文。本书分为人格单元、人格的发展、人格研究专题三篇,包括人格的特质单元、认知单元、动机单元;人格的天性与修养;自我概念、人格评鉴等内容。

《人格科学》的写作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展示人格心理学家在尝试理解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人是复杂的。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如何在系统表达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去把握这种复杂和多样性呢?这是人格心理学家面临挑战的本质。这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代表了作者个人对于当前接受这一挑战的看法,并且这也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同时,作者力求以相关的研究来讨论这个领域中流行的一些重要理论,使学生熟悉它们。在适时表达作者个人的观点以及对这些尝试作出评价时,他也力求公正地介绍不同的取向。

虽然书中着重介绍那些将自己认同为人格心理学家的学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概括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或行为遗传学家的学者的许多研究。

总序

译者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第一章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 三种研究传统
    • 人格的临床取向
      • 沙可和他的学生
      • 弗洛伊德
      • 默瑞
      • 罗杰斯和凯利
      • 临床取向的长处与局限性
    • 人格的相关取向
      • 高尔顿和其追随者
      • 卡特尔和蒋森克
      •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 相关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 人格的实验取向
      • 冯特、艾宾浩斯和巴甫洛夫
      • 华生、赫尔和斯金纳
      • 认知取向
      • 实验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 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 三种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 多种取向并用
      • 共同的科学目标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一篇 人格单元

第二章 人格的特质单元

  •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 卡特尔的特质心理学
  • 艾森克的特质心理学
  • 五因素模型
    • 有效证据
      • 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
      • 自我等级评定和他人评定
      • 动机、情感和人际机能
      • 人格障碍的诊断
      • 遗传学和进化论
  • 人格-致性和人—情境之争
    • 对行为预测性的启示
  • 对特质和因素分析的评价
    • 特质是什么?
    • 有多少特质?是哪些特质?
    • 因素分析这一方法问题
    • 描述还是解释?
  • 结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三章 人格的认知单元

  • 认知方式的概念
  • 认知革命前的两位理论家:凯利和罗特
    •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 认知革命之后的两位理论家:米谢尔和班杜拉
    • 米谢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证明情境具体性的研究
    •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 其他的认知单元:图式、归因和观念
    • 图式
    • 归因
    • 信念
  • 认知单元的分析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四章 人格的动机单元

  • 动机的草耙—驱力理论
    • 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
    • 刺激—反应理论
    • 默瑞的需要—压力模型
    •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 动机的胡萝下—诱因理论
    • 历史回顾
    • 自标理论的近期研究
  • 动机的认知理论:凯利的公驴
    • 凯利对预期事件的重视
    • 归因模型
      • 韦纳的归因模型
      • 德韦克关于自我和世界的内隐信念模型
  • 动机的成长、自我实现理论
  • 对动机单元的评价
  • 人格单元之间的关系:特质、认知、动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二篇 人格的发展

第五章 人格的天性与教养

  • 人格的“天性”:基因的作用
    • 进化论,最终的解释
      • 男女的择偶偏好
      • 妒忌原因的性别差异
      • 进化论的解释
    • 行为遗传学
  • 人格的“教养”
  •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 人格的天性和教养:小结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六章 探索人的生涯

  • 人格的阶段理论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 对发展阶段理论的批评
  • 发展的纵向研究
    • 人格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化
    • 纵向研究例证
      • 马格纳森的瑞典人个体发展与适应(IDA)研究
      • 杰克·布洛克和珍妮·布洛克的纵向研究
      • 明尼苏达的亲子研究项目
    • 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变化的其他纵向证据
  • 关于人格稳定性和变化以及过程的问题的一些思考
  • 关于纵向研究的一些结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三篇 人格研究专题

第七章 潜意识

  • 例证性现象
  • 简要的历史回膜
  • 精神分析的动力潜意识
  • 认知潜意识
    • 潜意识对记忆和知觉的影响
    • 情感和态度形成中的潜意识影响
    • 习惯性易获得构念
    • 小结
  • 潜意识的动力观和认知观的比较
  • 使用自我报告法的含义
  • 结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八章 自我概念

  • 为什么要研究自我概念?
  • 自我的兴衰:一种历史的观点
  • 自我的发展
    • 自我知觉:把自己和他人、物体区别开来的自我
    • 自我意识的发展
    • 发展观的总结
  • 自我结构的三种观点
    • 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 精神分析的自我概念
      • 沙利文的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派
      • 客体关系理论
    • 自我的社会认知观
      • 与自我有关的动机过程:自我验证和自我增强
    • 自我的社会认知观和精神分析观的比较
  • 自我和自我加工的个体差异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 斯奈德的自我监控概念
    • 卡弗和沙耶尔的控制理论和私我与公我意识
    • 希金斯的自我导向理论
  • 对自我最后的反思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九章 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

  • 理性选择行为:预期×价值理论
    •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模型
    • 勒温的抱负水平研究
    • 罗特的预期—价值模型
  • 行为的稳态和动态:朝向目标理论
  • 目标、自我管理和行动:研究课题
    • 班杜拉的目标标准和自我管理模型
    • 个人计划、个人奋斗和生活任务
      • 利特尔的个人计划研究
      • 埃蒙斯的个人奋斗研究
      • 坎托的生活任务研究
    • 共同点、差异和未回答的问题
  • 自我管理的障碍和意志活动问题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十章 情绪、适应与健康

  • 传统人格理论中的情感
    • 精神分析论
    • 现象学理论:罗杰斯
    • 特质论
    • 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论
    • 情感在人格中的核心作用
  • 基本情绪理论
  • 情绪与适应
  • 情绪、适应与健康
    • 乐观与健康:正面思考的力量
    • 神经质与负面情感状态
    • 压制思想和情绪:人们努力不去思考或不去感受某些事时会怎样?
      • 韦格纳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
      • 彭尼贝克关于情绪抑制效应的研究
    • 小结
  • 结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十一章 适应不良的人格机能与改变过程

  • 描述、解释与处理方法
  • 特质理论
    • 艾森克的特质论
    • 五因素模型(FFM)和人格障碍
      • 两例描述性应用
      • 对问题人际行为的应用
    • 描述、解释、处理和五因素模型
    • 特质模型和人格障码:小结
  • 精神分析论
    • 心理病理学
    • 客体关系理论
      • 自恋型人格异常:与特质论相比较
      • 客体关系、依恋与抑郁
    • 治疗改变
    • 描述、解释、处理和精神分析模型
  • 社会认知/信息加工取向
    •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 贝克的认知理论和疗法
      • 结果研究
      • 认知疗法:过去、现在和未来
    • 心理病理学中的社会认知机制
    • 描述、解释、处理和认知模型
  • 与分析适应不良机能和治疗改变有关的问题
    • 情境依赖
    • 系统的机能
    • 强调潜意识的影响
    • 认知、情感和行为
    • 改变的产生与改变过程
  • 几个模型间的比较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十二章 人格评鉴

  • 战略情报局人员对人们的评鉴
  • 人格资料的类型
  • 信度和效度的再考察
  • 与人格评鉴相关的一些问题
    • 自我评定和观察者评定之间的关系
    • 欺骗的潜能
    • 幻想与行为的关系
    • 预测效用
    • 多样性和人格评鉴
  • 人格理论和人格评鉴间的关系
  • 结论
  • 主要概念
  • 摘要

第十三章 结论:当前的问题以及人格科学展望

  • 人格的定义
  • 研究策略
  • 特殊性与普遍性
  • 天性与教养,基因与文化
  • 可塑性—固定性,稳定性—变化性
  • 合宜范围和合宜中心,带宽和确限度
  • 人格理论与研究的社会和政治层面
  • 展望未来
  • 摘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