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 |
---|---|
Harvard University | |
哈佛大学校徽 | |
创办年份 | 1636年 |
校训 | Veritas |
中译 | 真理 |
校址 |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
网站 | www |
哈佛大学(英语:Harvard University)为一所本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剑桥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因历史、学术影响力、财富等因素而获评为世上最享负盛名的学府之一。
历史
殖民地时期
哈佛大学最初在1636年由马萨诸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当时称之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后来在1639年3月13日改名为“哈佛学院”,这是为了感谢及纪念时为英国剑桥大学校友及牧师的约翰·哈佛,对有关学院的慷慨捐助(这同时也是马萨诸塞剑桥市的命名由来),这些捐赠品包括了四百多本书籍及779英镑,这些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家产。 1650年哈佛学院成立了其法人机构,在早期也培养了很多相关人才。 哈佛学院当时主要模仿英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很多学院里面的领导人均远赴剑桥大学学习,但当地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虽说哈佛学院没有和任何宗教组织联系,但不少早期的毕业生均赴新英格兰当神职人员, 以至于当时所有的宣传小册子均将哈佛学院的成立,描述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需求,及对教会将充满文盲职员的担忧的回应”。 学院的领导者一直都是神职人员,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9世纪
1805年,哈佛由一位论派者接手管治,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世俗化,而哈佛在1850年代开始被指是“一位论派的梵蒂冈”。他们与联邦党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政治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抨击对方企图凝造寡头政治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
1846年瑞士科学家路易斯到访哈佛及纽约市,受到当地学生们的赞赏。他提倡“智能存在”,并认为物体的架构及转变均建基于其原型,这与哈佛当时的两名参与课程编制的老师—托马斯·里德及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的看法一致,故使其思想得以扩大并得到更多当地人的支持。
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教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 他也将哈佛各个书院以及学术机构综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学,改革措施包括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这些模式也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基础教育政策。
20世纪
20世纪的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获得的捐助金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上升,其在1900年成为了美国大学协会其中一个原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两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给真正有才华的人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进行了课程制度的调节,全力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列出的报告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宣言。
1945—1960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自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犹太人及天主教徒,惟黑人及亚洲人仍只占极少数。
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于20世纪末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多了女学生情愿报读哈佛本身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为女性。可是,随着与拉德克利夫学院在1977年合并,哈佛的女学生人数每年不断上升。这也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趋势。
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任院长的德鲁·吉尔平·福克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为哈佛创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校长,亦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后,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长。
知名校友
注:仅收录与本站相关(如心理学等主题)的校友信息,不包括其他领域的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