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凯伦·霍妮
卡伦·霍妮
Karen Horney
Karen-Horney-1952.jpg
原名(德语)Karen Danielsen
其他译名凯伦·霍妮
性别
出生日期1885年9月16日
出生地德国汉堡
逝世日期1952年12月4日
逝世地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国籍德国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精神分析学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9月16日-1952年12月4日),挪丹德美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社会心理学先驱。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1915年获得德国柏林大学联盟医学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1952年11月,霍妮因罹患肝内胆管癌并发全身性转移而病逝,享年67岁。

人物生平

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诞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村庄。父亲为挪威卑尔根人,远洋渔船船长,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母亲为丹麦人,比父亲年幼十六岁,思想豪放不拘。霍妮母亲与前夫共育有四子女,再婚后又育有兄长贝恩特(Bernt)与霍妮与弟弟。幼时与兄长感情亲昵;但随年龄增长,兄长时常外出与女伴约会,使霍妮产生失落感,兄妹感情渐不如往昔亲近。于霍妮回忆中,父亲为一位可怕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霍妮亦感受到母亲对兄长的偏爱,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9岁时,其改变了生活态度,其曾曰:“虽然我不能让自己变漂亮,但我能使自己更加聪明”。求学经历与感情状况:霍妮12岁时,为了治病而对医学产生了深刻兴趣,萌发成为医生决心。1901年,于母亲支持下进入高中。于十九世纪末,女权运动虽已推翻了许多旧有传统,使女性得以参与职业,但女性从医仍属罕见。因此父亲对霍妮学医想法极力反对,霍妮母亲为此与丈夫产生争执,并在1904年离婚。1906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年转至哥廷根大学,经考试合格后于柏林“兰克维兹疗养院”钻研三年精神医学。第三年则追随德国最著名神经学家赫曼·奥本海默学习。大学期间,其遇到了已婚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于1909年结婚并共育有了3女,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

1909年,由于抑郁症与性问题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1910年,父亲过世,1911年,母亲过世。1913年,霍妮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于结束医师实习之后,霍妮转任柏林精神医院住院医师,历任四年(1915-1918),接著于神经科门诊行医。1923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陷入低潮,加上霍妮弟弟于这年因肺炎过世,使霍妮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萌生自杀念头。学术成就:1920-1932 年间,霍妮于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私人诊所。霍妮于此期间对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看法表示不满,因而离开弗洛伊德正统学说;于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多关于女性问题与否认弗洛伊德相关论点文章。1941年,于纽约精神分析学院一次会议后,霍妮无故遭解聘;而当时与会人士有半数以上拒绝表决。于是以霍妮为首,成立了历史性一项新组织──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设立“美国精神分析学院”,霍妮获选为院长。协会组织甚为严密,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理论所左右。并发表协会宗旨:“对弗洛伊德所创设理论基础抱著自由质疑、容忍及虚心不偏激态度,以促进精神分析发展……我们相信人类天生是具有建设性,必能创造出一个环境,于此环境下个人潜力都能受到鼓舞而抒发出来”。

国内已发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