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
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jpg
作者
  • [美] 埃德加·列文森
译者陈祉妍 / 沈东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装帧平装
页数326
定价60.00 元
系列心理治疗译丛
ISBN9787100157612
中图法分类号R749.055
Pdf.svg
0.00
(0票)

理解之谬 改变之谜》是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本书中详细阐释了精神分析师与病人之间的各种互动方式,这些持续发生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作者指出,分析师是不可能不与病人互动的,而分析师的治疗力量正是与病人共同反思在这种互动中两个人在对对方做些什么、在和对方一起做什么。

在《理解之谬》(1972)与《改变之谜》(1983)中,埃德加·列文森阐述了分析师与病人之间――无意识的、持续的、不可避免的――互动的诸多方式。在列文森看来,治疗师无法不与病人发生互动,分析的疗效源干治疗师从互动纷扰(及其导致的相互重演)中抽身出来,并与病人共同反省彼此在对对方做什么、在和对方一同做什么。列文森发现,分析师-受分析者之间的互动总是会重复那些代表着受分析者早年家庭关系的经验模式。对分析师-受分析者的关系以及分析过程展现的方式进行概念重建,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当代人际与关系流派的基础。然而列文森的观点在《理解之谬》中最初形成之时,是革新的,在《改变之谜》中得到更充分的阐述时也仍是如此。

精神分析的思想与实践远离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转向对临床过程的互动、重演、参与方面的当代理解。在精神分析思想与实践的重新整理中,这两本著作的影响力已毋庸置疑。分析出版社在精神分析新视角丛书中欣然重印此两本著作,并由丛书主编唐奈·斯特恩新为作序,《理解之谬》与《改变之谜》完全无愧于精神分析的“当代经典”之称。

埃德加·列文森(Edgar Levenson)是人际精神分析学派现存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理解之谬》(1972)和《改变之谜》(1983)是促进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从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向当代强调互动和参与的观点转折的经典著作,无愧于“当代精神分析经典”之称。他的其他著作有《偷来的自我:精神分析的人际观点》(The Purloined Self: 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analysis)(1991)以及尚未结集的多篇近年论文。

两书序言
理解之谬

第一章 导言:精神分析真理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章 “万物流逝:选择互斥”——精神分析理论的变迁

第三章 重拾古代对真理意义的探求

第四章 结构主义:古代研究的现代版本

第五章 范型:随时代变化的主流模型

第六章 变化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型

第七章 变化的精神分析病人模型

第八章 从安娜·欧到波特诺:视角主义的重新评估

第九章 年轻成人作为所在时代的人而出现

第十章 逃世:当代心理病理学

第十一章 治疗逃世者:关心的政治

第十二章 临床演绎:心理治疗的舞蹈

第十三章 “他们成为他们之所见”:细说变形

第十四章 聚焦治疗问题

第十五章 结语:总结与微弱的预言

注释

索引

改变之谜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选择:事实还是虚构

第三章 俄狄浦斯神话:冲突还是秘密

第四章 心理过程:动力学还是符号语言学

第五章 症状的意义:精神内部视角还是人际视角

第六章 实践操作:治疗的共同基础

第七章 实践操作:游戏场

第八章 实践操作:移情的使用

第九章 精神分析:治疗还是说服

第十章 道德立场:真诚还是真实

第十一章 心理模型:疆域还是网络

第十二章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网与蜘蛛

第十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桥梁还是旁支

第十四章 结语

注释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