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jpg
原作名Social Psychology
作者
译者周晓虹 / 秦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湛庐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装帧平装
页数391
定价78.00 元
系列湛庐教材P系列
ISBN9787300113845
中图法分类号C912.6
Pdf.svg
0.00
(0票)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美】达彻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美】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E. Nisbett)。

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三位顶尖专家合著,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周晓虹及他的心理学团队倾力翻译。颠覆传统的知识架构,内容创新,是一本可以将研究当作寓言来读的教科书。

本书作者们大胆运用了与一般社会心理学框架相比倒装的框架,来建构范围广泛的知识体系,其主导结构变成了与他人联系(包括群体、吸引、关系、自我四章)、影响他人(包括社会影响、态度与劝导、态度与行为三章)、社会思想(包括归因、社会判断及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三章)、社会情感(包括情绪、侵犯与利他及道德、公正及合作三章)。与一般美国教材的社会心理学体系不同,吉洛维奇等人的社会心理学没有单独安排社会心理学在健康、环境和司法领域运用的应用性内容,而是在各章讨论中强化了各个主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联系。

第1章 导论
  • 1.1 社会心理学概述
    • 解释行为
    •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 社会心理学中的近因和远因
  • 1.2 情境的力量
    • 米尔格拉姆实验
    • 好心的神学院学生
    • 渠道因素
    • 基本归因错误
  • 1.3 解释的作用
    • 诠释现实
    • 图式
    • 刻板印象
  • 1.4 自动和受控过程
    • 无意识过程的类型
    • 无意识过程的功能
  • 1.5 进化与人类行为:我们的共同基础是什么
    • 人的普遍性
    • 群居、语言和心灵理论
    • 亲本投资
    • 避免自然主义谬误
  • 1.6 文化与人类行为:我们如何不同
    • 自我定义中的文化差异
    • 工作场所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迪克和小强
    • 你是谁
    • 一些限定条件
    • 文化和进化作为理解情境的工具
  • 1.7 研究工作
    • 理论与假设
    • 相关性研究和实验研究
  • 1.8 其他类型的研究
  • 本章小结


第一部分 与他人的联系

第2章 群体

  • 2.1 群体生活的本质与目的
  • 2.2 社会助长
    • 初始研究
    • 解决矛盾
    • 仅仅在场还是评价忧虑
    • 当前的观点
    • 实际应用
  • 2.3 去个性化和暴民心理学
    • 群体的突生性质
    • 去个性化和群体意识
    • 自我意识和个性化
  • 2.4 群体决策
    • 群体迷思
    • 群体决定:冒险还是保守
    • 群体极端化
    • 现代生活中的极端化现象
  •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引

  • 3.1 关于吸引的研讨
  • 3.2 亲近
    • 对于亲近和吸引的探讨
    • 对于亲近效果的解释
  • 3.3 相似性
    • 相似性和吸引的研究
    • 相克相生
    • 为什么相似性促进吸引
  • 3.4 容貌的吸引力
    • 容貌吸引力的影响
    • 为什么容貌吸引有这样的功效
    • 异性偏好与可感知的吸引力之间的性别差异
  • 3.5 理论综合
    • 人际吸引的酬赏视角
  • 3.6 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视角
  •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系

  • 4.1 关系概述
  • 4.2 关系的重要性
  • 4.3 归属的需要
    • 关系和自我感
    • 关系与社会认知
    • 关系和情感生活
  • 4.4 我们和他人关联的起源
    • 依恋理论
    • 依恋类型
  • 4.5 和他人关联的不同方式
    • 不同类型关系的基础
    • 交换和共有关系
    • 权力和等级关系
  • 4.6 亲密关系
    • 婚姻不满
    • 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
  •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自我

  • 5.1 自我概念的基础
    • 生物学气质
    • 家庭影响和兄弟姐妹动力
    • 情境和自我感
    • 文化和自我概念
    • 性别和自我概念
  • 5.2 自我认知
    • 自我认知的组织功能
    • 自我认知的动机功能
    • 自我作为社会知觉的一个标准
    • 关于自我的错觉和偏见
  • 5.3 自我评价
    • 特质自尊和状态自尊
    • 自我价值的偶发性
    • 社会认可和自尊
    • 自我评价的动机
    • 文化与自尊
    • 文化变迁和自尊
    • 高度自尊的可能危险
  • 5.4 自我呈现
    • 有关公共自我的观点
    • 自我设障:保全你的脸面
    • 自我呈现与语言
  •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尉晌他人

第6章 社会影响

  • 6.1 什么是社会影响
  • 6.2 从众
    • 无意识模仿与变色龙效应
    • 信息性的社会影响与谢里夫的从众行为实验
    • 规范性社会影响与阿希的从众实验
    • 影响从众压力的因素
    • 少数人的观点对多数人的影响
  • 6.3 服从权威
    •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设置
    • 对抗的影响力
    • 你会服从吗
  • 6.4 依从
    • 基于理由的路径
    • 基于情绪的路径
  • 6.5 抵御社会影响
  • 本章小结

第7章 态度与劝导

  • 7.1 态度的基本要素
    • 态度的三个组成要素
    • 测量态度
  • 7.2 态度的功能
    • 态度的实用功能
    • 态度的自我防卫功能
    • 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
    • 态度的知识功能
  • 7.3 劝导与态度改变
    • 劝导的两种路径
    • 劝导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 7.4 媒体与劝导
    • 媒体令人惊讶的弱影响
    • 媒体与社会现实观念
  • 7.5 抵制劝导
    • 有意偏见与抵制
    • 先前信念与抵制
    • 知识与抵制
    • 态度免疫
  • 本章小结


第8章 态度与行为

  • 8.1 从态度预测行为
    • 态度有时会与决定行为的其他要素冲突
    • 态度有时是不一致的
    • 态度有时会基于二手信息
    • 错配态度和真实态度对象
    • 绕开有意识态度的“无意识”行为
  • 8.2 从行为预测态度
    • 认知一致理论
    • 经历与减少失调
    • 不一致在何时会催生失调
    • 自我肯定与失调
    • 失调现象是普遍的吗
  • 8.3 自我知觉理论
    • 推断态度
    • 自我导向式推断的证据
    • 唤醒测验
    • 协调自我知觉与失调观点
    • 最后的告诚
  •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社会思想

第9章 归因

  • 9.1 社会心理学为何要研究归因
    • 归因的无所不在及其重要性
    • 解释方式和归因
  • 9.2 归因的过程
    • 归因和一次性观察
    • 归因和共变
    • 归因和对替代因果链的想象
  • 9.3 归因中的错误和偏见
    • 自我服务的偏见
    • 基本归因错误
    • 归因中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区别
  • 9.4 文化与基本归因错误
    • 文化差异与情境关注
    • 独立民族与互赖民族的归因
    • 启动文化
    • 气质:固定的还是可变的
  • 9.5 超越内在/外在维度
  • 本章小结

第10章 社会判断

  • 1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判断
  • 10.2 判断的可用信息
    • 第一手信息带来的偏见
    • 二手信息带来的偏见
  • 10.3 信息是如何呈现的
    • 顺序效应
    • 框架效应
  • 10.4 先入知识和知识结构
    • 图式是如何影响判断的
    • 新的信息是如何映射到先前的图式中去的
  • 10.5 理性、直觉和启发法
    • 可得性启发法
    • 相似性启发法
    • 可得性和相似性的共同作用
  • 本章小结

第11章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 11.1 群际偏见概述
    • 现代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
    • 善意的种族主义与性别岐视
    • 评价真实态度的方法
  • 11.2 经济的视角
    •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
    • 强盗洞穴实验
    • 对经济视角的评价
  • 11.3 动机视角
    • 微群体范式
    • 社会认同理论
    • 挫折一侵犯理论
    • 对动机视角的评价
  • 11.4 认知视角
    • 刻板印象与精神能量的保存
    • 解释过程与带偏见的评价
    • 对例外的免疫
    • 自动与受控过程
    • 对认知视角的评价
  • 11.5 作为被污名化的群体成员
    • 归因模糊
    • 刻板印象威胁
  •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社会情感

第12章 情绪

  • 12.1 情绪概述
    • 情绪的定义
    • 情绪的组成要素
  • 12.2 情绪的普遍性与文化特殊性
    • 达尔文与情绪的表达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研究
    • 对普遍性研究的批评
    • 情绪的文化特殊性
  • 12.3 心灵和身体中的情绪
    • 威廉·詹姆斯与情绪生理学
    • 沙克特和辛格的情绪双因素理论
    • 身体中的情绪:情绪中存在ANS特性的证据
  • 12.4 情绪的无意识和有意识的释放
    • 脑分裂患者的无意识处理
    • 自动处理与情绪的产生
    • 复杂评价与情绪的产生
    • 情绪的处理
  • 12.5 情绪中的理性
    • 情绪与社会纽带的维系
    • 社会认知中的情绪影响
    • 对认知中的情绪影响的解释
  • 12.6 幸福
    • 愉悦的决定因素
    • 12.7了解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
    • 幸福人生
  • 本章小结

第13章 侵犯与利他

  • 13.1 侵犯
    • 性别与侵犯
    • 侵犯的情境决定因素
    • 解释过程与侵犯
    • 文化与侵犯
    • 进化与暴力
  • 13.2 利他
    • 利他的情境因素
    • 解释过程与利他
    • 利他的进化论视角
    • 以移情为基础的利他主义:纯粹利他主义的例证
    • 利他主义文化
  • 本章小结

第14章 道德,公正及合作

  • 14.1 道德,公正及合作的演变
  • 14.2 道德
    • 定义道德和道德判断
    • 道德判断中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性
    • 道德双系统观点
  • 14.3 公正
    • 分配公正
    • 程序正义
    • 恢复性正义
  • 14.4 合作
    • 因使困境游戏
    • 无法看到合作的共同基础
    • 针锋相对和合作的要素
  • 本章小结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