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
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 | |
---|---|
出生日期 | 1897年11月11日 |
出生地 | 美国印第安纳州蒙特苏马 |
逝世日期 | 1967年10月9日 |
逝世地 |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
逝世原因 | 肺癌 |
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英语: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关注人格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经常被称为人格心理学创立者之一。
生平[1][2]
家庭关系
1897生于印第安纳州Montezuma,是四个儿子中的老么。其父亲成为医生之前曾是一名推销员,由于当时家中财务窘迫,奥尔波特的父亲进入巴尔的摩的医学院,贩卖从加拿大走私的药物以维持生计。当执法人员上门时,全家迁居,此后在印第安纳州开设私人诊所。当时由于当地医院设备的不足,故经常把病患带回家诊疗。在父亲勤奋工作的熏陶之下,小小年纪的奥尔波特便开始学习如何帮忙照顾病患,也因此奠定他与父亲充满信任的情感关系。奥尔波特相信,为自己接生是父亲的第一桩生意。
奥尔波特的母亲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支配了家庭事务。奥尔波特描述母亲是个是非观念十分强烈,且道德理想十分严苛的人。不允许家人抽烟、饮酒、跳舞或玩牌等。
家中有四个兄弟,其中一位哥哥,弗洛伊德·亨利·奥尔波特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然而当时奥尔波特的年纪太小,故无法成为哥哥的玩伴,也没有其他朋友。他回忆:“我自行发展活动圈。它是个有限的小圈圈,因为我无法融入一般男孩的集会”(奥尔波特, 1967, p.4)“我在游戏场深感苦恼。我从没真正跟哥哥相处融洽。他们不喜欢我、不友善,我也无法跟他们竞争。们只是体型比我更像男人一些。”(引自Nicholson, 2003, p.25)幼年的奥尔波特的极力地想成为少数朋友中的焦点。
尽管奥尔波特很少透漏自己的童年经验,当时产生的自卑改让他企图追求卓越以获得认同,日后他开始认同大哥弗劳德,追随他进入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然而奥尔波特仍持续处于哥哥的阴影之下。当他31岁时,“已经发表几篇不太重要的论文,而且无法跟我那更杰出的哥哥混为一谈”(引自Nicholson, 2003, p.168-169)。 尔后,在奥尔波特受关联。他后来将这个构想政式称为功能自主概念。
大学时期
具有读书天份的奥尔波特,高中时以全校第二名的身分毕业后进入哈佛,但他承认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大学时他主修经济与哲学,参与男生社团、工人团体和外国学生的志工服务,也在假释官办公室工作。他对这些活动十分满意,因为他真心喜欢帮助人。“我建立升任感,足以抵销概化的自卑感。”(奥尔波特, 1967, p.5-7)当时他有选修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并未想要在此领域发展职涯。直到毕业后到土耳其短期教学期间,他得到哈佛心理学研究奖学金才往这个方向走。“成为心理学家的想法或许比较接近他杰出的哥哥,而不是奥尔波特本人”(Nicholson, 2003, p.67)
职涯
1922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奥尔波特,在哈佛教了两年书之后,他接受在Dartmouth的任教。1930年返回哈佛,留任到1967年过世,终年69岁。
成就
奥尔波特在特质心理学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便是创见。特质心理学的「起家」可以说是由奥尔波特一手创建起来的,性格心理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是因为他的努力。
拜访弗洛伊德
奥尔波特在他的自传体随笔《人格的模式和成长》中讲述了这个故事[3]:他22岁大学刚毕业时,前往维也纳拜访当时已经成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士。弗洛伊德在会见时一言不发,奥尔波特想要打破沉默,叙述他在来到维也纳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孩,非常恐惧碰到脏东西,即使他母亲放心,他也拒绝坐在任何靠近脏东西的地方。奥尔波特认为也许这个男孩从他的母亲获得了污物恐惧症。弗洛伊德看了奥尔波特一分钟,然后问:“那男孩是你本人吗?”
奥尔波特体验到,弗洛伊德试图将这一事件与潜意识、遥远的童年联系起来,而轻视当前的动机、意图和体验。这暗示了心理分析过于倾向于挖掘过去和潜意识,但在此过程中意识和事情直接的方面更为重要。虽然奥尔波特从不否认潜意识和历史因素在人类心理中扮演一定角色(尤其是未成熟者和混乱者),但是他的研究总是强调有意识的动机和当前动机。
特质论简略介绍[1]
特质论与心理分析、人本主义观点有很大的差异,其间差异不只在于理论内容,更在于理论建构的数据基础。特质论者强调科学的核心特征即是测量。他们发展出客观程度与可靠程度勘与物理测量比拟的心理测验。
二十世纪中性格特质论的基础主要由以下三人所奠定: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雷蒙德·卡特尔以及汉斯·艾森克。虽然许多特质论者均有独特的贡献,且分别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但他们对于性格仍有某些共通的观点。
- 人性观
人们大多使用特质来谈论性格,很明显地,人们认为特质是性格的主轴。同样的,主张特质论的性格研究者也认为特质是性格的主要单位。
- 性格科学观
特质论者的首要研究兴趣是测量方法。建构特质论观点之性格科学的第一步,即是能够可靠、有效地测量心理特质。
- 共通的基本看法
特质论取向是由一组共通的假设所定义而成。特质论观点最基本的假设是,人们拥有一些称为特质的一般倾向因而会以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换言之,此观点假设个体具有以特定且一致的方式反应、感觉或思考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可用以描述性格的有效方式。有强烈倾向以这些特定方式来行为的人,即被描述为拥有这些特质的程度较高。所有特质论者皆同意以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一般倾向是性格的基本建构单位。
另一个假设是,个体所表现出的特质相关行为和其拥有的相应特质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特质论的研究程序假设,外显行为与潜在特质间以更直接的方式,形成一对一的连结,若某人在性格测验中报告出某特质相关行为较少,那就表示他拥有较少该项特质。
特质论者另一个共有的假设是,人类行为和性格可被组织唯一阶层系统。艾森克认为最简单的行为层次是特定反应;然而,某些特定反应可以相互连结形成一般的行为习惯;再者,一群倾向同时出现的习惯则会形成特质。
总之,特质论主张人有以特定方式反应的一般行为倾向,这些倾向会以阶层的方式组织,而特质概念可作为科学化性格理论之基础。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概括的、个人化的决定倾向,个体对于环境一致而稳定的反应。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性格特征。而奥尔波特的特质三个水平是把人格特质中的个人特质再进行更详细的区分。
首要特质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
中心特质是一个人性格的核心部分。且人们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次要特质是某种具体偏好或反应倾向,是人们身上最不明显、最不稳定的内在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的理论有提到:并不是所以特质在情境中都会被反应出来,特质表现只是大多数情境下的大概反应,并非必然行为。
奥尔波特以“特质”心理学家着称,他将特质分为三种水平:
1. 首要特质 - 主导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2. 中心特质 - 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一般特质, 例如诚实
3. 次要特质 - 只在某些情形中表现的特质
功能自治
奥尔波特是最早对动机与驱力加以区别的研究者之一。
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可能为小时候消除紧张的动机,但当逐渐长大后,动机会从小时候减除紧张的驱力独立出来,好比说,起初认真工作动机为得到父母的赞赏,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动机就不再以旁人眼光为驱力,无论别人是否看重自己的表现仍会努力追求工作上的成就。
因此,奥尔波特说过「过去曾经受外在因素引发的工具性活动变成自发性且内生性的。曾经是为了满足某种驱欲或一些单纯需求的活动,现在则是为活动本身而活动,或广义而言,为满足此人的自我意象(理想我)而作。童年的需求不再对自我产生掌控;成熟才是」
研究个案-来自珍妮的信[4][5]
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十分重要,他倾向深入研究个体的特质与特质之间的关系,而非研究母群体之共通性。最著名的例子即为「来自珍妮的信」。
奥尔波特收集了301封珍妮与她儿子的两位好友的来往信件,再进一步从这些信件中利用科学方法分析归纳出珍妮的特质。
奥尔波特找来36位鉴定者详细阅读这些信件,他们一起总共用了198个词来描述珍妮的特质,奥尔波特把相同类型的特质描述归纳之后,得出了八个主要特质。
而这八个特质则分别是:
- 爱吵架的(多疑的)
- 自我中心的
- 独立的
- 戏剧性的(受人注目的)
- 多才多艺的
- 攻击性的
- 愤世嫉俗的
- 同情同事的(多愁善感的)
- 补充-珍妮的背景介绍:
珍妮出生于1868年的爱尔兰,5岁移民到加拿大。
她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她18岁时父亲去世,所以珍妮是家中的经济来源。她跟丈夫结婚之后搬到芝加哥。27岁时丈夫去世。丈夫死后,她的儿子才出生。
她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但后来孩子上大学,入伍服役,就不断跟母亲吵架。
奥尔波特的后继者也曾试图用计算机分析来研究这个案例,而得出的结果竟和奥尔波特所做的研究大同小异。奥尔波特对于这些数据的解读,他主张个人主观的判断也占有了分析特质很重要的部分。
缺陷与批判
虽然奥尔波特在特质心理学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他的学说与研究方式仍然有被批评与不足之处。有部分的人认为奥尔波特的学说过于强调个人的独特特质,对于应用到普遍心理学来说是有问题的。但关于这点批评,其实研究特质心理学并不碍于应用到普遍上,特质心理学可以看成是研究大量的案例、然后透过大量的案例去推演出规则、甚至找出特例,所以此一批评并不需要担心。
但奥尔波特的学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相信许多特质是经遗传而来,但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去证实。在实证研究上的缺乏,是奥尔波特学说的缺陷。[6]
奥尔波特的学说之所以没办法补全不足之处,也与后继者有关系。后来的特质论者并不向他一样这么专注于特则取向、也鲜少做特则研究,研究母群数量越来越大,也导致这门学说的一点不完美。
著作
- Becoming: 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a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1983).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ISBN 0-300-00264-5
-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1954; 1979). Reading, MA : Addison-Wesley Pub. Co. ISBN 0-201-00178-0
- The Nature of Personality: Selected Papers. (1950; 1975). Westport, CN : Greenwood Press. ISBN 0-8371-7432-5
- 《人格的模式和成长》(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1961). Harcourt College Pub. ISBN 0-03-010810-1
- Psychology of Rumor. [with Leo Postman] (1948). Henry Holt and Co. ASIN B000J52DQU
参见
- ^ 1.0 1.1 人格心理学,E.Jerry Phares着,林淑梨‧王若兰‧黄慧真 译,1991年第三版,心理出版社
- ^ 人格心理学,Duane P.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 著,危芷芬 译 ,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 ^ Allport, Gordon:《人格的模式和成长》,Harcourt College Pub., ISBN 0-03-010810-1
- ^ 《人格心理学》,黄希庭 著
- ^ 《人格心理学导论》,赫根汉 著
- ^ Lawrence. A. Pervin, Daniel Cervone着,叶光辉译,《人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台北:双叶书廊,2012,1。
Matlin, MW., (1995) Psychology. Texas: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外部链接
- allports classic paper on autonomy of motives at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