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jpg
副标题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
作者
  • 徐萍萍
  • 王艳萍
  • 郭本禹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装帧平装
页数315
定价38.00 元
系列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ISBN9787533454326
中图法分类号B84-065
评分
Pdf.svg
0.00
(0票)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是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萍萍王艳萍郭本禹。本书以费尔贝恩和巴林特为代表深入研究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

精神分析在英国传播较早,厄内斯特・琼斯早在1919年建立的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直到1940年前后都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组织。但随着1926年克菜因定居伦敦,1938年安娜・弗洛伊德随父流亡到伦教,加之英国本土的精神分析师的崭露头脚,英国精神分析学界的相对平静被打破了。他们就儿童分析的技术、幻想的本质、超我的发展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严重对立。在1941~1944年,克菜因与安娜・弗洛伊德的冲突尖锐的“论战式大讨论”之后,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分裂成三部分:以克菜因为首的“克菜因学派”(又称“A组”)、以安娜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又称“B组”)和以温尼科特等人为代表的“中间学派”(又称“中间小组”,后改称“独立学派”或“独立小组”),形成了三“组”鼎立的局面。

除了温尼科特,独立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还有:费尔贝恩、约翰・鮑尔比(John Bowlby, 1907~1990)、迈克尔・巴林特、玛丽恩・米尔纳(Marion Milner, 1900~1998)、穆苏德・汗(Masud Khan, 1924~1989)、玛格丽特・利特尔(Margaret Little)、克里斯多佛・博拉斯(Christopher Bollas)、査尔斯・利克罗夫特(Charles Rycroft)等人。这些独立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数都是英国本土的精神分析学家,但其中的费尔贝恩和巴林特是例外,他们两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外来者”,费尔贝恩一生居住在苏格兰,巴林特则来自匈牙利。他们两人不仅处境相似、学科地位相似,思想上也非常接近,而这些正是本书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些众多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的代表人物,都还有待我们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研究。在这套“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中,除了郗浩丽以独立专著系统了温尼科特学说外,我们在此又以费尔贝恩和巴林特为代表深入研究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他们两人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费尔贝恩提出了纯粹客体关系理论模型,巴林特开创了巴林特小组运动。由于种种原因,费尔贝恩和巴林特的思想在国外曾一度被人们所忽视,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客体关系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并逐渐汇入当代精神分析发展的主流,费尔贝恩和巴林特的重要性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对他们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发展中。但就国内研究而言,在我们之前,国内对费尔贝恩和巴林特几乎没有多少研究,既没有翻译过他们的著作,也没有出版过专门系统的研究著作。

导言

第一章 费尔贝恩的生平与思想来源

  • 第一节 传统的生活与创造性的工作
    • 一、费尔贝恩的生平与学术历程
    • 二、费尔贝恩的主要著作及其价值
  • 第二节 费尔贝恩的思想来源
    • 一、哲学来源
    • 二、现代科学来源
    • 三、心理学来源
    • 四、临床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 费尔贝恩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

  • 第一节 作为人格动力的客体关系
    • 一、力比多理论的演变
    • 二、寻求客体的力比多
    • 三、现实原则是首要和基本的原则
    • 四、能量和结构是不可分的
    • 五、客体关系是一种动力结构
  • 第二节 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
    • 一、人格的核心——自我
    • 二、人格的结构——内心结构
  • 第三节 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观
    • 一、发展的实质——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
    •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母婴关系
    • 三、发展的图式——心态与阶段的综合

第三章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思想

  • 第一节 人格中的精神分裂因素
    • 一、精神分裂是一切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
    • 二、精神分裂的起源与特点
  • 第二节 各种神经症的起源与特点
    • 一、各种神经症的起源
    • 二、各种神经症的特点
  • 第三节 被内化的坏客体的精神病理影响
    • 一、被压抑的坏客体
    • 二、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
    • 三、坏客体的动力来源
  • 第四节 对战争神经症的研究
    • 一、对战争神经症的界定
    • 二、战争神经症的根源
    • 三、战争创伤与坏客体的释放
    • 四、从群体心理学角度考察战争神经症

第四章 费尔贝恩的临床治疗观点

  • 第一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 一、精神分析治疗的本质和目标
    • 二、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 三、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医患关系
    • 四、阻抗与治疗改变
  • 第二节 对性犯罪者的医治和康复
    • 一、医治与康复的辨析
    • 二、性反常者的特征及康复
    • 三、对性反常者的康复建议
  • 第三节 费尔贝恩对梦的分析
  • 第四节 费尔贝恩对薛伯病例的分析
    • 一、对薛伯病例的介绍
    • 二、弗洛伊德对薛伯病例的解释
    • 三、对弗洛伊德解释的讨论
    • 四、根据最初情景做出的解释
  • 第五节 一个费尔贝恩式的治疗案例
    • 一、V小姐的病例
    • 二、分析师对她的治疗过程

第五章 费尔贝恩理论的新进展

  • 第一节 冈特里普对费尔贝恩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萨瑟兰对费尔贝恩理论的发展

第六章 对费尔贝恩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费尔贝恩思想的主要贡献
    • 一、提出了最“纯粹”的客体关系模型
    • 二、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内心结构理论
    • 三、提出了以依赖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
    • 四、提出了一种修正的精神病理学观点
    • 五、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心理治疗观
  • 第二节 费尔贝恩思想的主要局限
    • 一、概念不够明确,容易让人误解
    • 二、语言晦涩,难以理解
    • 三、临床工作相对薄弱
    • 四、过于激进和绝对化
    • 五、理论体系中肉含矛盾之处
    • 六、研究方法受到质疑

第七章 巴林特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 第一节 巴林特的生平与著作
    • 一、巴林特的生平与学术历程
    • 二、巴林特的主要著作及其价值
  • 第二节 巴林特的思想来源
    • 一、心理学来源188一一
    • 二、临床经验的总结

第八章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 第一节 最早的客体关系:原始客体爱
    • 一、原始客体爱的含义
    • 二、原始客体爱的生物学基础
    • 三、次级自恋——原始客体爱的继发性现象
  • 第二节 两种次级的原始客体关系: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
    • 一、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的概念来源
    • 二、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的形成
    • 三、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两种性格类型
  • 第三节 客体关系的发展
    • 一、原始客体爱与生殖欲期爱
    • 二、客体关系的两种发展途径
    • 三、恨——爱的继发性现象
  • 第四节 心理的三个区域
    • 一、俄狄浦斯区域
    • 二、基本缺陷区域
    • 三、创造区域

第九章 巴林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 第一节 治疗的最终目标
  • 第二节 治疗过程:新开始阶段
    • 一、退行和新开始的含义
    • 二、新开始在临床上的两个前提阶段:偏执阶段和抑郁阶段
    • 三、新开始的必要条件:适当满足与客体关系
  • 第三节 退行的两种临床表现:良性退行和恶性退行
  • 第四节 巴林特的治疗方法
    • 一、解释与客体关系
    • 二、移情与反移情
    • 三、恨与分析治疗
    • 四、创伤理论
  • 第五节 一个巴林特式的治疗案例

第十章 巴林特运动的主要活动形式:巴林特小组

  • 第一节 巴林特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一、巴林特小组的诞生
    • 二、国际巴林特联盟
    • 三、巴林特运动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 第二节 巴林特小组的培训
    • 一、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方式
    • 二、巴林特小组的特点
    • 三、巴林特小组的核心:医患关系
    • 四、巴林特小组的实质:认知与情感的学习
    • 五、巴林特小组的领导者:小组成功的关键
  • 第三节 巴林特小组的贡献
    • 一、促使全科医学更具人性化
    • 二、为全科医生提供职业支持
    • 三、促进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

第十一章 对巴林特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巴林特思想的主要贡献
    • 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 二、倡导精神分析中的积极人性观
    • 三、提出了全新的治疗性退行观点
    • 四、强调医患关系的互动作用
  • 第二节 巴林特思想的主要局限
    • 一、理论缺乏系统性
    • 二、某些概念晦涩难懂以及术语难以界定
    • 三、理论著作中缺少临床例证
    • 四、某些理论还存在争议
  • 第三节 巴林特思想的主要影响
    • 一、巴林特对精神分析领域的影响
    • 二、巴林特对医学领域的影响
    • 三、巴林特对心理治疗、婚姻问题等社会工作领域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