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潜意识的意义(上)

来自心百科,心灵的百科全书
潜意识的意义
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jpg
副标题精神分析心理学
作者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装帧平装
页数430
定价49.00 元
系列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ISBN9787532860388
中图法分类号B84-065
Pdf.svg
0.00
(0票)

潜意识的意义(上)》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本禹。本书介绍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内部发展及其整合、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转向、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等内容。

《潜意识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上)》内容包括:弗洛伊德与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转向、自我心理学的建立、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的新进展等。

总序

导言:精神分析运动的内部发展及其整合

  • 一、精神分析运动的内部发展
  • 二、精神分析运动的内部整合

第一章 弗洛伊德与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创立

  • 第一节 古典精神分析运动的产生与特点
    • 一、古典精神分析运动产生的背景
    • 二、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特点
  •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
  •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学体系
    •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 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 三、弗洛伊德的梦论
    •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 五、弗洛伊德的焦虑论与防御机制论
    • 六、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论
    • 七、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观
  •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贡献
    •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局限
    • 三、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影响

第二章 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转向

  • 第一节 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分裂
    • 一、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裂
    • 二、斯泰克尔与弗洛伊德的分裂
    • 三、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裂
    • 四、兰克与弗洛伊德的分裂
  •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一、荣格的生平与著作
    •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
    • 三、心理治疗观
    • 四、对荣格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 一、阿德勒的生平与著作
    • 二、个体心理学理论
    • 三、心理治疗观
    • 四、对阿德勒理论的评价
  • 第四节 兰克的心理分析学
    • 一、兰克的生平与著作
    • 二、心理分析观
    • 三、心理治疗观
    • 四、兰克心理分析学的影响
  • 第五节 亚伯拉罕和费伦茨的贡献
    • 一、亚伯拉罕:德国首位精神分析学家
    • 二、费伦茨:先驱者的先驱

第三章 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 第一节 自我心理学的产生与特点
    • 一、弗洛伊德与自我心理学的奠基
    • 二、安娜与自我心理学的合法化
    • 三、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 四、自我心理学的特点
  • 第二节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 一、哈特曼的生平与著作
    • 二、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 三、对哈特曼理论的评价

第四章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 第一节 斯皮茨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 一、斯皮茨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 二、自我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
    • 三、儿童心理病理学与治疗方法
    • 四、对斯皮茨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玛勒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 一、玛勒的生平与著作
    •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三、儿童精神病及其治疗观
    • 四、对玛勒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雅可布森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 一、雅可布森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 二、整合性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 三、抑郁症及其治疗
    • 四、对雅可布森理论的评价
  • 第四节 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转向
    •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与著作
    • 二、自我心理学的转向
    • 三、心理治疗观
    • 四、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 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

  • 第一节 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与特点
    • 一、广义与狭义的客体关系学派
    • 二、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
    • 三、客体关系学派的特点
  • 第二节 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建立
    • 一、克莱因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 二、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
    • 三、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
    • 四、对克莱因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拜昂对克莱因理论的发展
    • 一、拜昂的生平与著作
    • 二、对克莱因理论的发展
    • 三、精神病理学思想
    • 四、对拜昂理论的评价

第六章 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

  • 第一节 费尔贝恩的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
    • 一、费尔贝恩的生平与著作
    • 二、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
    • 三、心理病理观
    • 四、对费尔贝恩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温尼科特与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 一、温尼科特的生平与著作
    • 二、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 三、精神分析的治疗观
    • 四、对温尼科特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 一、巴林特的生平与著作
    • 二、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 三、退行及其治疗理论
    • 四、对巴林特理论的评价

第七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新进展

  • 第一节 克恩伯格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整合
    • 一、克恩伯格的生平与著作
    • 二、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
    • 三、边缘性人格障碍及其治疗理论
    • 四、对克恩伯格理论的评价
  • 第二节 米切尔对关系理论的整合
    • 一、米切尔的学术生平与思想来源
    • 二、整合性关系理论
    • 三、心理治疗观
    • 四、对米切尔理论的评价

第八章 自体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自体心理学的产生与特点
    • 一、自体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二、自体心理学的特点
  • 第二节 科胡特与自体心理学的建立
    • 一、科胡特的生平与学术道路
    • 二、精神分析方法论
    • 三、广义自体心理学
    • 四、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 五、对科胡特理论的评价
  • 第三节 自体心理学的新进展
    • 一、自体心理学在理论方面的发展
    • 二、自体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