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信任(trust)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个体对他人意图及行为产生的积极预期,并且即使明知这种预期可能会给个体带来伤害也在所不惜[1]。信任一般分为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
不同学者对信任的定义
学者(年代) | 定义内容 |
---|---|
朱利安·罗特(1958) | 信任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视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期望。 |
Barber(1983) | 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在与人交往过程里而学会的对他人行为的预估和期望。 |
Luhmann(1988) | 信任是用来减少社会交往复杂性的机制,它能超越现有信息概括出一些行为预期,从而用一种带 有保障性的安全感来弥补所需信息。 |
Wrightsman(1991) | 信任是个体特质的构成成分之一,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的。 |
Yamagishi(1994) | 信任是对对方的意图进行不完善信息加工 过程中的偏见,是对不确定情境下的一种暂定反应,是应对人们预见有限性的一种方式。 |
Hosmer(1995) | 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选择行为。 |
Deutsch(1999) | 信任是指一个人预估某一件事情会发生,并依据自己的预估做出相对应的行为,尽管知道假如这件事没有如期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可能会给他带来比预期更多的不利因素。 |
Dyer & Chu(2003) | 信任是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能力、善意、真心的相互意识。 |
信任建立的理论基础
预测理论
意图理论
能力理论
信任是不通过遗传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而更多的是人类在后天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里学会的一种相信他人会作出自己所期待行为的能力。而每个人的能力、特长都是不同的,因此实现诺言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传递过程理论
信任的分类
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
McAllister提出的一种信任模式: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基于认知的信任,这些区分将信任的情感/情绪维度与智力/认知维度区分开来[2]。
情感信任主要基于受信双方之间的情感纽带,意味着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并相信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会得到回报。情感信任度高的个体愿意让自己在情感上受到受信者的伤害,因为他们期望受信者以支持和体贴的方式做出回应。
认知信任主要基于对受信者能力和诚信的信念,是通过与受信者的直接互动以及对受信者声誉的了解而形成的。认知信任度高的个体愿意依赖受信者,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受信者有能力和品格代表他们的利益。
信任的测量
问卷法
各研究者根据对信任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编制了不同的信任量表。例如,人性哲学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测量的是一种一般化的态度或期望,在信任研究中使用很广,尤其是后者,是使用最早、最久、最多的信任量表之一。针对某一具体对象的信任量表较有影响的有两个,一个是由 Rempel 和 Holmes1986 年编制的信任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赖性和坚信性;另一个是特定人际信任量表用来测量在特定条件下对他人的信任,分为财物方面、可依赖性、个人隐私和机密资料以及人身安全四个方面,这两个量表都是用来测量亲近或亲密关系的。此外,还有信赖他人量表,测量个体对一般人的可信任性、诚实、善良、慷慨和义气所具有的信心。
实验法
研究人际信任的实验法最为典型的范式是信任博弈范式(trust game)。经典的信任博弈包括两个游戏者:投资人 A 和信托人 B,投资人拥有一定的金钱 X,然后由其决定从中抽取一部分金额 x 给信托人,双方都清楚信托人将收到 A 投资的三倍金额 3x,随后 B 将决定从获得的金额中抽取一定的金额返还给投资人。在这一实验中,投资人给信托人的金额代表信任行为,信托人返还给投资人的金额比例代表着互惠行为或者称为可信度 。
信任的影响因素
宏观
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等。
微观
个人客观因素、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等。
先天
催产素、催产素受体基因、大脑等生物学因素。
后天
经济水平、气候环境等。